第二十五章(第2/3页)

小杀不停口,“我也知道,上国嫁给吐蕃的公主根本就不是天子的女儿,都知道,如今哪还管什么真真假假!”小杀首领很不满地抱怨,“我们也不是那不讲道理的人,就是生气,我们屡请不获,别的地方都有了,就我们申请不到,说出去,多丢人啊(但屡请不获,愧见诸蕃耳)!”

袁振笑了,“朝廷有朝廷的难处,你说突厥这么大,安排不好不也不妥吗?小杀别急,我回去就替你说!”突厥首领们大喜,小杀同志很乐意上钩,还派了大臣阿史德颉利发(这是个人名)入贡,扈从东巡。突厥一到,万国(其实也就百十来个国家)来朝,封禅大典即将开始。

州县不太平了,有司奏报说州县多了许多祥瑞,李隆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厉声呵责,“《春秋》写历史,根本就不记载什么祥瑞,只如实记录状况。你们以后谁再敢跟我用这种恶劣的方法造声势,以阿谀奉承之罪论处!”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长安城热闹非凡,蚁巢一般,却五颜六色,如春花一般灿烂。

李隆基开始了他们的行程,这一路先往东都洛阳走去。百官、贵戚们也都在列。据记载,这队伍拖拖沓沓老长老长,龙头已经出城,尾巴还在屋里准备,等龙头走了一半的路,龙尾还在城内晃悠。到了吃饭的点,野外数十里,人、畜满旷野都是,随行车马华盖各色衣锦,让人眼花缭乱。

后来,有人作过汇报,说李隆基同志跋涉千里到了泰山,部队的尾部还在几百里外的路上,等十一月七日那天,几十万人围在泰城西边,老天和李隆基开玩笑,忽然刮起了大风。大风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绵连百里的帐篷和构架都被吹垮了。张说站在高处喊话:“大家不要慌,不要乱,我知道这是什么!”众人假装很淡定。张说也假装很淡定,“这里是泰山脚下,刮起了这么大的风,那是因为海神来迎接圣驾了!”

不得不说,张说很能忽悠。原本很懊恼泄气的队伍竟然爆发出一阵掌声,大家见龙王如此热情,便开始仰望泰山了。

在漫长的古夜,所有的山都和泰山一样,远看黑糊糊。

于是,大家一边仰望泰山,一边往泰山南麓走去。到了的时候,正是第二天的中午,天朗气清,万里无云。众人对张说很是佩服,果真是龙王接驾,热情周到。李隆基也非常高兴,决心在这一天晚上斋戒。老天又和李隆基开了个玩笑,那夜,又狂风大作,大冬天的冷风,简直能把人活活冻死。李隆基先生,吸风饮露地站在外头冻到了大半夜,祈祷上苍曰:“如果是本人有罪,请上天罚我一人;如果是随从没有福分上山,也请降罪于我。随从兵马实在受不了这么大冷天的寒风,请上苍停吹!”

老天很给面子,说完这话不久,风就停了。

这也太神奇了,所以,大家又开始兴奋起来,开始争论如何祭祀。

李隆基、张说认为,祭祀一定要有三次,两次在山下,一次在玉皇顶。礼官学士贺知章跳将出来表示反对,他认为皇天在上,是为上帝;五方时帝,顺天而行,只能是上帝的从属,是臣下。贺知章分析,我们这么兴师动众地来到这里,竟然连谁是老大都分不清,岂不让人笑话?虽然说都是帝王,但终究还是有差别的。

“皇帝上山,祭拜皇天;大臣在山下,祭拜五方!”

众人心悦诚服,这日夜晚,从山脚到山顶近万台阶,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卫士岗哨,灯火通明,从山底到十八盘,形成了一个通天的火道。山下的人在唱歌,因为寂静,所以空谷绝响,余音不绝,更有梵音到耳,磬笛琴瑟。

贺知章是个知书达理的酒鬼,但他知道今晚不能喝酒,得跟着皇帝和少数几个礼官与学士一起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