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第2/3页)

宋璟、苏颋首先发言,“陛下居丧三年,期限还没满,您就这么一走,恐怕天下人心会有不满,况且老天爷来了这么一个事儿告诫陛下,陛下还是不要去了!”姚崇,向来只干时事不管什么劳什子老天爷,他上前禀奏,充分发挥了他灵活处世而又能办实事的风格,“臣以为,太庙的栋梁,都是苻坚时候造的,距今已有近四百年,腐朽而坏,跟现在要去东都恰好碰到一起,又有什么奇怪的?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陛下因为关中不丰收而去东都,百司都已经准备妥当,不可失信。臣以为,要先修太庙,正好还能按照原计划出行。只是,有一件事情要办!”

什么事情?

“把神主(牌位)先迁到太极殿。”

事情办得妥帖,李隆基到了东都,先毁了武则天造的天枢(烧了造钱,融了一个多月),把明堂改名为“乾元殿”,又听从姚崇、宋璟建议,恢复中书、门下、侍中名号和规矩。那规矩就是,凡是中书、门下以及三品及以上官员入内奏事,必须有谏官、史官在一旁记录。

表情如何,语调怎样,都得有详细记录。

无论权贵,无论荣辱,如实记录,所谓秉笔直书,也正如此。这样记录的作用是,有过失则可以匡正,有美恶则可以扬抑。

全国各部门的工作,也都要到正衙禀报,众目睽睽之下,会有御史戴着豸冠(獬豸冠),根据记载和自己的调查来弹劾百官。在正衙上,御史当庭奏事,这给大臣很大的压力。可等到许敬宗、李义府主事,整个系统就完蛋了。

其下,该隐瞒的隐瞒,该密奏的密奏,御史和待制官员一般都只能私下汇报,皇帝有事,谏官、史官不能跟着,等御史出去以后,史官才敢再问。武则天见情况不大妙,决心大力改革,不过,她的改革有个巨大的问题。

和李世民相比,武则天的规矩,虽然上头官员脉络清晰,但却让底下的官员乱了套,因为奏事的时候,你在我不在,还能密奏,所以互相揭短、诬陷蔚然成风。现在宋璟提议,恢复贞观的弹劾制度,让奸滑无处藏身!

提出这个壮举,宋璟遭了不少人恨。

他是个对奸邪恨之入骨的人,他在广州当官,让当地百姓感动不已。如今大举罢黜奸佞,宋璟不遗余力,先狠狠宰了自己一刀。从广州回朝以后,当地小吏为宋璟造了一座“遗爱碑”。宋璟得知后,自己写好奏折,“臣在广州没有什么事迹,如今臣身居宰相之位,得了陛下的信任,所以他们才在这个时候弄出一块碑来。臣在广州的时候他们没立碑,现在回朝廷了却给臣立了,这不是献媚是什么?陛下如果想要割断谄媚风气,最好就从臣这里开刀,下敕禁止!”

宋璟得罪的第二个人,是号称隐士的范知璇,据说此人很有文才,推荐者还把他的文章送给宋璟。宋璟很快看完了署名范知璇的《良宰论》,点评道:“他这个《良宰论》,究竟是写好宰相该怎么办,还是在夸我呢?这里头许多地方是奸佞的思想,隐士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作为隐士,应该极言谠议,岂宜偷合苟容!他文章写得好,就自己去科举,以后别跟我推荐他了!”

第三、第四个遭了宋璟罪的人,分别是河南参军郑铣和朱阳丞郭仙舟。不过两位仁兄和以往的不同,他们是间接受害者。

两人也是写好了作文,想让上头的人过目。这回宋璟是看不到了,因为他们把文章投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铜匦。这东西原来是武则天用来让人告密的,后来成了自我推荐的东西。李隆基亲自阅卷,看完以后,下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法;至于时用,不切事情。”

李隆基最后来了一句,“宜各从所好!”

就这样,两位仁兄被御赐成了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