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2/3页)

李隆基茫然若失,他赶紧赐了绢帛,立刻宣布撤回,罢了打猎。沿路,他经过卢怀慎的墓碑,下马来看。一块石头斜斜插在土里,石上写着“唐御史大夫卢公怀慎”之类的字,也没有什么歌功颂德的铭表。看了许久,李隆基自责起来,忽然又呜呜哭了起来。他立刻令有司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写好墓志铭,李隆基亲自誊抄。

这场最隆重的葬礼,直到卢怀慎死后两年才有。但我相信,卢怀慎不会有任何埋怨。有人说,卢怀慎走了,除了一身正气和万古的清名,什么都没留下。

其实,他还留下了一样东西。

长子卢奂,靠自己努力,官至广州太守,清廉有节。自古广州之地多有奇珍异宝,贪官污吏也从中得了不少好处,灭都灭不尽。然而,就在卢奂的管理下,贪官绝迹,远近守法,百姓无不赞叹。卢奂一生廉洁,奉公执法,四十年后,官至右丞。李隆基曾赞誉他,“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未来还会有他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大家都有病】

李隆基把姚崇看成大唐的顶梁柱,是大地是蓝天,是他生命中的四分之三。姚崇同志又很得意,但他个人还是比较低调的。因为在长安没有大宅,他暂居在城里头一个名叫“罔极寺”的庙里头。

李隆基想他了,就遣使者探望。因为太关心姚崇,一天派去的使者就有几十个,寺庙也就热闹起来。朝廷里头,大家也很无奈。一位进士出身的大臣,名曰“源乾曜”(音:元钱要)的就很崩溃。他发现,如果他奏事很得李隆基同志的心,李隆基就会说:“这肯定是姚老师想的办法!”不如意,李隆基就会说:“哎,你到底跟姚老师商量过没有?”这摆明了是教育大家,他办事,我放心,有事找姚崇同志商量。

从此,每有大事,源乾曜颠儿颠儿跑到寺庙里去问姚崇。后来源乾曜跑烦了,他干脆直接上奏曰:“姚崇同志干吗非住在庙里头呢,庙离皇宫太远了,何不迁到四方馆(皇宫附近的档案局)去?”

李隆基大喜,准了。

然而,姚崇并不愿意住进宫里,一者是四方馆里有记录、档案,不是人住的地方;二者一个宰相住在这种地方,外人会怎么想?

李隆基:“朕设四方馆就是为了官吏,爱卿住进去,也是为了社稷。朕恨不能把爱卿搬到禁中,在四方馆你还推脱个什么?”姚崇只能先住进去了。他自信满满地认为,皇帝对自己的宠信能天长日久。但姚崇的儿子真不给他争气,在洛阳广通宾客,收受贿赂,众人瞧不起他们。

李隆基也知道这事,但他一直没有多管。这不,姚崇自己也不严谨,先是儿子贪污受贿,如今,他的亲信,主书赵诲也受了胡人的贿赂。事发以后,轰动朝廷。

李隆基亲自审讯,此人下狱当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每个人都该很清楚。

姚崇上书了,谴责了赵诲的贪渎,批评贪赃枉法的不可原谅。笔锋一转,他又跟李隆基诉苦,说其实赵诲也不容易,老婆孩子一大堆之类的。不如放过他,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大家好歹都是功臣,不能因小失大。李隆基看明白了,所以他终于不高兴了。但巧的是,那几日刚好有大赦,赵诲想死都死不了。

大赦日那天,有罪之人欢天喜地,唯有赵诲哭丧着脸。现在好了,李隆基宣布,因赵诲贪渎不法,本有大赦,朕亲敕标其大名,重打一百,流放岭南!

赵诲去了岭南,当了李隆基教训姚崇的靶子。姚崇讪讪地明白,没有什么感情不需要认真呵护就会天长地久的,尤其是皇上爱你,你更得小心。

我小心了吗?

姚崇怕了,上表要求废了自己的相位。

原计划慷慨陈词,躲避灾难,博得李隆基心软,继续在位,却不料李隆基忽然真心来问:“谁能代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