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张九龄善劝姚元之

契丹人戏骂薛慎言

姚崇已经有了三次宰相的经历,每次都兼任兵部尚书。张说挺有自知之明,姚崇本来就很有能力,对边疆的缘边屯守、斥候探子、兵马器械,无不烂熟于心。皇帝问起来,百官没一个敢说话的(因为不知道),此时姚崇站出来,必定对答如流。

姚崇还很喜欢骂李隆基,一会儿说李隆基态度不端正,要求他从谏如流,亲贤臣、远小人;一会儿说皇帝奢侈了,要求他轻徭薄赋,体恤百姓。李隆基统统采纳,姚崇的声望,也渐渐压过了张说。

那日,姚崇上奏,说员外郎和小吏的安置问题,李隆基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大殿上空,一句话也不说。姚崇说了三遍,见李隆基表情冷淡,便惶恐而退。姚崇走后,高力士问他:“陛下刚说要日理万机,宰相来奏事,您应该当面说可以还是不可以,怎么可以不说话呢?”

李隆基道:“朕把庶民万事都交代给了元之,就是让他倾尽才华,有大事再让朕决断。像郎、吏这样的小事,他还让朕一一定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这偌大的机构,全都是摆设吗?”

高力士听罢,大喜,赶巧他要去中书省宣旨,便乐滋滋地追上姚崇。

“元之,刚才皇上只是说,以后小事就由咱们这般当辅佐的定夺,有大事再禀奏,你可别多想!”姚崇听罢,大喜,回头便把那些小事自己妥妥当当地处理完了。得了宠信的姚崇很得意,也不太瞧得起张说。这个时候,有人劝他,远离那些谄媚,多办些好事,少想些歪点子。劝姚崇的人,就是张九龄。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一月,群臣上表,请加李隆基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也就是在这一天,姚元之也得改名字了,因为名字里头有个“元”字,所以,大家以后就管他叫“姚崇”。

除了这些,李隆基还给官职改称呼:

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

中书省——紫微省;

门下省——黄门省,侍中——监;

雍州——京兆府,洛州——河南府;

长史——尹,司马——少尹。

百官也分别有了变动,最重要的,是以姚崇兼紫微令,也就是原来的中书令。很明显,这家伙已经成功把张说从中书令的位置上挤对下去了。

我们把镜头交给导播,看看姚崇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好了,镜头出现张说,形象不错,但有点猥琐,他正慌慌张张跑到岐王李范家里去寻求帮助。他慌乱的眼神,显示出了他心理素质的差劲。他去找李范,就是寻求李范的帮助,因为岐王李范是个天大的好人。看到这里,姚崇笑了,哈哈大笑。

第二日,侧殿,奏完事,姚崇拖着残腿,一瘸一拐地回家去。

李隆基瞧见了这个场面,叫住姚崇:“爱卿,你有脚病吗?”

“臣患的不是脚病,是心病!”(忧国忧民状)

“什么心病?”

“岐王是陛下的弟弟,张说是陛下的辅臣,两人天天在一起,臣心里头不好受!”(忒狠了)

姚崇的心病传染给了李隆基,李隆基也有了心病。就这样,张说的宰相也不用当了,左迁相州刺史。

那个和他整日泡在一起的同僚,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幽求同志,也因为有事没事参与唠嗑,被罢免了宰相之职,去东宫担任了个不疼不痒的职位(太子少保)。论谋略,张说要跟姚崇斗,还需要回炉修炼几年。姚崇除了心腹之患,痛痛快快地对朝廷动了一次大手术。

中宗、韦后当政的两三年,朝廷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因为李显酷爱佛法,所以那些贵族、富户,纷纷投其所好。如果是讨皇帝欢心,那皇帝欢心也挺不错的。

可李隆基却高兴不起来,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出了家的人根本就不是心向佛法,更不是想去普济众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大张旗鼓地造那么多佛寺,目的只有一个——避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