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河源军出军践庄稼 李小贤纳贤修图书(第2/3页)

总之,擅长夜战的黑齿常之和擅长奇门遁甲的王方翼,各尽所能,发挥着巨大的能量。

一切,都因一个女人停止。

【一个道士】

明崇俨,男,道士、文人,挺帅,能医奇难杂症。

李治召见了这位奇人,明崇俨风流倜傥,李治大喜,拜为王府文学。望着明崇俨,李治想起了十年前的往事。那日,他去甘泉避暑,求养生之法,特地请来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爷爷。老爷爷姓孙,名思邈。那个时候,孙思邈已经九十多岁,还新收了一个名扬四海的小徒弟。徒弟名叫卢照邻,裴行俭说他命不长,所以他就很配合地得了绝症。至于得的是什么病,史书有明确记载:风疾(小儿麻痹症或麻风病)。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的才情和直爽让孙思邈很高兴,就收了他。为了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卢照邻同学拿出了自己的作品给孙思邈看。这篇《病梨树赋》的文辞,着实把孙思邈震惊了。看罢,他夸奖了卢照邻的文笔,话锋一转,批评他的悲观。

鹤发童颜的孙思邈,语重心长地安慰三十出头的徒弟,“风疾虽然传说为不治之症,但不是绝对的。你对疾病的态度太悲观了,天地尚有可消之灾,形体就不是吗?我前后医治了六百多名得了风疾的病人,有十分之一的恢复了健康。贞观年间,有一重症患者被我带进太白山。我给他按时吃药,亲自指点。三个月后,此人重新生出了眉毛和胡须。”

孙思邈肯定地对卢照邻说:“你的病虽重,但只要耐心治疗,不是没有希望!”

孙思邈调养好了卢照邻的病,一日,朝廷召见孙思邈,孙思邈陪驾甘泉,料理李治养生。卢照邻带着怅惘的心情回到了四川,而孙思邈,在陪驾几个月后便告老还乡,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师徒二人天各一边,也许,这就是命吧!

有一天,卢照邻旧病复发,他再也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辞官巡游。

一只胳膊麻木不堪,没有丝毫感觉;一条腿不能动,只能拖着走。其余肢体,更是疼痛无比,每天都有一万只蚂蚁叮咬,一万只毒虫穿肠。卢照邻辞掉官职,来到太白山找师傅,可惜,没人知道孙思邈在哪里。

卢照邻绝望了,他感觉自己不该再找了,这样挺好,真的,挺好,不是吗?

他听信了一个狗头术士的话,吞食了很多化学物品(史称丹药),病痛加剧,生不如死。卢照邻变成了鬼一般的模样,眉毛、胡须全部落光。他很痛苦,也很开心,再也不可以见师傅了,也终于有理由找不到师傅了。卢照邻手脚俱废,从太白山迁到了贝茨山(河南新郑附近山),把所有钱都花光,买了几十亩地,造了一处别业,环山绕水,自己则买了一口棺材,每天躺在棺材里等死。

终于有一天,他想通了一个道理:与其等死,不如找死。

于是,卢照邻自投颍水(源头是河南嵩山),一代才子,终成遗憾。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李治寻仙,但找不到孙思邈,两年后,他听说孙思邈去世了。不过还好,有明崇俨在此,天下一大幸事。不过因明崇俨太年轻,道行浅薄,李治和媳妇商量着去找潘师正,一位和孙思邈齐名的老神仙。

道有所伸,贵有所屈,竟不屑命,对以无为。

潘师正不是那么好请的,他只说让李治注意无为就好。为了表示诚意,李治让人捎话,问山中有无缺东西,可代办。潘师正回复:有山有水,啥都不缺。

李治来劲了,非让人把潘师正请来,他大驾去洛阳西宫,跟仙师见面。天后和太子李贤也都来了,几天后,他们送走了潘师正,回到了东都。之所以回东都而不回长安,是因为关中连年灾祸,没办法待在那里。关中街巷,尸体到处都是,饥荒让每个人头疼,却让天后很是兴奋——她终于有借口留在洛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