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攻霍邑巧遇老天起哄 说李渊可喜兄弟同心

所有人都知道,起义不是过生活,更不是过家家。在城中坚守自闭等于等死,出战不力却也会消损元气,分析来分析去,哪样的死法都很难看。此时的李渊距离长安还很远,况且,长安兵力强盛,想要攻破,就必须要有一个跳板。

谁都知道,这个地方,就是河东。

河东处于黄河九曲转折之地,恰好卡在黄河转折点上,距离长安三百里远,易守难攻,是军队休整的好地方,亦是从太原方向进攻长安的必经之地。那么接下来,李渊的军队就要开往河东了。

被李渊同志封为皇帝的代王杨侑此时正在长安(杨广派他留守)听一群人在底下议论朝政,与普通情况不同,大臣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容不得他插嘴。他知道,那个给自己封号的老家伙(李渊)如果进攻长安,自己就会像当年的杨勇一样被幽禁至死。想到这里,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

李渊还是来了,汹涌而来。杨侑真想拥有一双大手,直接将李渊挡在黄河的那边。可是,他年纪太小太小,小到只能唯唯诺诺,任人摆布,小到自己的声音被淹没在大臣的辱骂声中。此时的杨侑,刚刚十二岁。

实际上,如果杨侑足够聪明,他会知道他还是有双手的,这手足够大,足够结实,足以抵抗大隋所有动乱。屈突通和宋老生就是大隋的左膀右臂,但是这是十年前的情况,不是现在。不过,杨侑还是下令了,“屈突通,必须扛住李渊的轰击。”

身在河东的屈突通接到命令后,一声长叹。他知道,这是一场必败的战争,而他正是这场必败战争中的必败客。必败的战争?有那么可怕吗?屈突通不是不怕,但无所谓,对于道义来说,死算什么?

屈突通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是隋朝猛将,鲜卑族人。

他还有个弟弟,名叫屈突盖,两人都是地地道道的长安人。兄弟二人,哥哥是右亲卫大都督,弟弟是长安县令(北京市市长),是我们全家人学习的榜样。更加难得的是,他们都很不讨人喜欢;比难得还难得的是,讨厌他们的人都是地痞恶棍。

如果你生活在大业年间,又是京城长安人氏,就一定要记住这么一句话: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切记,切记,否则万一哪天犯事儿了,就会死得很惨。

清正廉明的兄弟二人在长安城中家喻户晓,让恶人闻风丧胆!

屈突通是一个不妥协的人,他是大隋的壁垒。对于屈突通这个人我们多少还能欣慰,因为我们能知道他的详细情况,而下边这个人一出场,色调就显得十分暗淡。不过,依我看,此人的能力并不比任何大将低,而且他还有个十分容易记住的名字——宋老生。只不过历史对于此人的记载仅仅限于一个名字和一场战斗。

宋老生,男。生卒年月不详,家庭住址不详,出身履历不详,隋末大将。

宋老生被杨侑(实际上是大臣)安排在了霍邑,因为霍邑是河东身前的盾牌。霍邑不保,河东就成了剥壳的鸡蛋。此次,他与屈突通形成统一战线,遥相呼应,坐等李渊前来。

在攻击河东之前,李渊果然先对霍邑进行了攻击。按照普通的计算方法来说,这场仗的结果只有一个:惨绝人寰!

李渊三万大军压境,而他所面对的,是一群毫无士气的隋朝兵勇,连看门儿的都算上,共计两万人。悲剧即将上演。

李渊赢定了,连宋老生都这么想。鉴于此,宋老生下令:各部门坚守不出,准备与反贼李渊打一场持久战。宋老生坚信,李渊悬军攻来,饿他肚子是守军获胜的不二法门。宋老生想的没错,因为据奏报,李渊的粮草的确已经告急了。

然而,令人无语的是,宋老生得到的消息是虚假消息,至少应该算是个误报,他应该高兴得要死才对。因为李渊不是快断粮了,而是早就断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