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沉没(第3/11页)

然而这个极大怀疑袁绍能力的,叫鲍信,时为济北国国相。

他这样对曹操说:“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

这话的意思是:能够搞定天下,力挽大厦于既倒的人,是你曹操,而不是袁绍。别看袁绍表面看上去很强,他有一天肯定玩完毙命。

排除鲍信跟袁绍结仇的可能,事实也证明,在所有非著名人士当中,他看人度物的眼光,却是最狠的。

是的,袁绍的一生,都是不自信的。谁也没想到,一向胆大包天的董卓,此时也不自信了。他还不是一般的不自信,而是相当的恐惧。

首先,董卓把刘辩降格为弘农王后不久,又派人把他毒死了。如此手法之差劲、之狠毒,已引起天下共愤,被袁绍等人当成了造反的有利借口之一。其次,他担心凭自己这点凉州兵力,根本就阻挡不了袁绍联盟的进攻。

于是就想,我要不要在开打之前,给自己找条退路呢?

说到退路,方向肯定就在西边。说到西边,董卓突然想到,关东是袁绍的天下,关西是我老董的天下。如果我迁都向西,看你袁绍还敢动我吗?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董卓兴奋极了。于是他召集众卿开会,就此事向各位咨询意见,说想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你们觉得怎么样?

然而大家都是大眼瞪小眼,没有谁敢说一句话。

月亮代表我的心,沉默就代表大家没有异议了。那就动工吧。

董卓是这样设想的,要想迁都,就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派副手,率人把洛阳的官员百姓,迁往长安;第二步,则是由他亲自镇守洛阳,跟联军决战。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回军长安。

说到副手,董卓已经想好一人。这个人大家并不陌生,他就是曾经跟皇甫嵩等剿灭黄巾等造反军,为汉朝建立汗马功劳的朱俊。

对于朱俊这个人,董卓心里是很忌惮的,但是外表又不得不装出很喜欢的样子。

想当年,他们一起上战场的时候,人家是指向哪儿,打向哪儿,打向哪儿,赢到哪儿。自己呢,实力不够,战场上输给敌人,还想跟同事皇甫嵩玩兵法,结果却输得脸面全无。所以,董卓打心里对朱俊还是敬畏几分的。

此时,朱俊的职位是河南尹,洛阳市的一把手。董卓的意思是,拜他为太仆,以为副手,即为副相国,让他来做大家的迁都总动员工作。

于是董卓就下达了任命书,派人征召朱俊。

但是,使者见到朱俊时,却被人家很不客气地打发回来了。并且人家还给董卓带回了一句话:不好意思,我当不了这个副相国,你还是去找别人吧。

董卓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他知道,尽管他很亲纳朱俊,给足面子,但也知道他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而朱俊更知道,董卓这个时候拜他为太仆兼副相国→文¤人·$·书·¤·屋←,其实就是利用他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还有迁都这种事,尽管朱俊在朝会上没有说,但在非正式场合,曾经很多次就明确地对董卓表过态的。让一个素有功名而遇事不屈的人主持迁都,肯定很不靠谱嘛。

如果换成别人,董卓早派人持刀上门去问候他全家了,偏偏是朱俊,他动不得呀。然而很快地,董卓又有主意了。

他认为,此时此景,有必要再召集高官会议,争取他们的支持。

叫人开会很容易,但是主持会议,董卓很没经验。上次主持议废时,跟卢植翻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此次跟上次不一样了,上次是议废,此次是说迁都。议废涉及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迁都则是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前者好对付,后者工作做不到位,那是很被动的。

所以董卓决定改变策略,先来软的,实在不行,再搞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