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第5/10页)

这不是刘秀人生第一次受挫折,却是第一次让他感到无比绝望与无助。

正当刘秀不知何处去时,有人很镇定地告诉他:“其实我们不必回长安,可以坚守北方,与王郎一搏。”

说这句的人是个牛人,他的名字就叫耿弇。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父耿况是上谷郡太守。由于父亲的缘故,耿弇从小就好骑马射箭,玩枪弄刀,做起将帅之梦。

耿况这个上谷郡太守,是王莽给的。王莽死后,全国的造反兵都在抢地盘,北方的上谷郡尚平安无事,还能熬几天。当然,要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必须找靠山。耿况就告诉儿子耿弇,刘玄好像要强一点,我们还是投了他算了。

于是,耿弇奏父命前往长安,与对方谈判归依事宜,没想到半路上就出事了。这个事前面讲过的,就是刘林扶持王郎称帝造反,席卷燕赵之地,势头正劲。

跟随耿弇出差的两个侍从官告诉他,刘子舆是刘骜之后,皇室血统比刘玄近多了,而且这边路又近,势头正猛,不如投了他吧,就别跑那么远投奔刘玄了。

耿弇一听,拔剑而起,喝道:“山寨版刘子舆不过是一群强盗,终究要被剿灭,在关键时刻你们可站对立场,别到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耿弇这话,似乎就是想摆谱吓唬老百姓。但是,他那两个侍从官闭嘴后,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直奔王郎处了。那时,耿弇才发现问题大了。

耿弇愣了一下,顿然擦亮眼睛。他发现,长安城路途遥远,而长安方面的大司马刘秀近在眼前,不如就奔他去得了。于是,耿弇顺路而下蓟县,见到了刘秀。

耿弇一到,王郎十万金悬赏刘秀人头的公文也下到蓟县。眼看着即将顶不住王郎的威胁,准备逃命长安的刘秀,耿弇很镇定地告诉他:“大司马不要慌,此时我们留住,还能求生,倘若现在就跑,可能命都要没了。”

耿弇这番话让刘秀不解,属将更是不解。耿弇接着分析道:“你们看看,敌人在我们的南边,我们在他们的北边。如果我们南逃,就像鱼群要撞渔网,不正落入他们的虎口吗?”

对呀,我们光想着逃命,怎么没看到人家的刀口呢。耿弇一席话,让众将半天说不出话来。

耿弇继续说道:“大家要想活命,有一条活路就摆在眼前。渔阳郡太守彭宠是大司马刘秀您的老乡,上谷郡太守耿况是我的老爹。这两大郡合起来,至少有一万骑兵。如果我们调用他们,何惧邯郸城方面军?”

刘秀点点头,他好像听出点门道。但是,耿弇话说完了,愣是没人表态。

良久,刘秀部将纷纷发言,他们的意见空前一致:就是死也要南逃,就是不能北上上谷郡寻找靠山。

耿弇初来乍到,这人靠不靠谱尚不清楚,仅凭他几句话就集体北投,如果渔阳群和上谷郡太守都不是善类呢,那不是也等于落入别人口袋吗?这是其一。

刘秀治军理政,贤名远扬,天下第一。现在,连刘秀这等人才在燕赵之地,都搞不定一个山寨版刘子舆,任凭他攻击吓唬,并非偶然。由此说明,他们的根基不在北方,而是南方。这是其二。

整个北方的燕赵之地,几乎都是王郎、刘林的,他们人多势众,就算上谷、渔阳两郡万骑来助,也撑不了多久。这是其三。

总之,必须南逃。南方才是我们的故乡,要死也要死在回乡的路上。

看着部将们争论不休,口水四溅,搞得刘秀很迷茫,也拿不定主意了。良久,只见刘秀缓缓醒来般,他坚定地指着一个方向,从容地说道:“都不要争了,我们就朝那个方面去吧。”

那个方向,就是北方。

刘秀接着说道:“同志们都没有说错,相对南方来说,我们不过是北方不喜欢的客人。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一个欢迎我们的主人。这个人,就是站在你们眼前的耿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