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变局(第5/11页)

原因很简单,王立是王莽的叔叔,王太后的弟弟。在中国这种论资排辈的传统社会里,管你当什么官,辈份大就是天大的资本,长辈对你指手划脚,料你也不敢怎的。

王莽怕的就是王立有事没事会对他指手划脚。如果王太后不在了,倒也没啥。但是现在王太后还活得好好的,道德君子王莽跟贪污犯叔叔王立是互看不顺眼的。如果王立硬要跟王莽唱反调,常到王太后耳边吹风,那他就头大了。

还有,当年如果不是因为贪污出事,王立早就是大司马了,怎么轮也轮不到王莽。现在,别看王立无官无职,如果他要开抢王莽大司马一职,那事情就更麻烦了。

所以,为了将来的事业,必须把王立再赶出长安城。以什么名义赶人呢?王莽已经想好了,以道德和正义的名义。

王莽当然没有傻到自己出面弹劾叔叔,真那样做的话,就是伪君子了。他想到了一个可以代他办事的人,那个人,非孔光莫属。

经过这些年的官场磨练,孔光已经修练成精了。甭管是什么领导,凡是他的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他都听话地认真执行。冲着这点,王莽就认为他做事靠谱。于是,王莽把孔光召来,说这样这样……

孔光心领神会,马上就给王太后上奏,弹劾红阳侯王立。弹劾辞还是老调重弹,说:“王立明知道淳于长是个诈骗犯,淳于长稍微贿赂他一下,他就反过来替人家说话。这种人,道德形象已经破坏殆尽,没有资格再留下来当辅佐。所以,我们强烈建议王太后将他遣送回封国。”

王太后一看,二话不说,拒绝了。

王太后拒绝是有道理的。王立收淳于长那点钱,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淳于长都化成土了,汉朝皇帝都换两个了,丞相府也不知换多少丞相了,现在孔光还提这事,摆明了就是有人不安好心。

谁不安好心?王太后心里明了,但不明说。如果没猜错的话,他应该就要跳出来了。

果然,王莽就跳出来了。丞相搞不定,他就只好亲自出面了。

王莽这样对王太后说道:“现在的汉朝,雄气不再,风光不复,正是多事之秋。而且汉朝连续崩了两位皇帝,都是没有子嗣的。国家现在掌握在太后您的手里,如果因私人感情打击大臣的积极性,万一发生动乱,大臣消极怠工,您老招架得住吗?”

王莽接着又说:“其实,王太后也不必替王立紧张。我们不过是先让他回封国,将来时机成熟,肯定还会请他回来的。”

王太后听出来了,王莽这叫连恐带哄。汉朝内外,几乎掌握在王莽一人手中。王太后又老了,不要说王莽要折腾,只要王莽叫人去外面捣个乱,他称病躺在家里打哈哈,你又能奈何?

王太后心里不由起了一阵寒意。不是她太老,而是王莽太强。如果她要终老天年,只有屈从于王莽。王太后只好点头,允许将王立赶出长安,再度回自己封国度长假。

到此,长安城的政治环境终于被王莽清理得差不多了。先休息一下,接下来就准备玩大的了。

三 登峰造极的权术

忙活半天,王莽和王太后终于想到要立皇帝了。刘骜无子,刘欣过继,现在刘欣崩了,还得再找一个来过继。可是,找谁好呢?

刘骜有两个好兄弟,一个是刘康,一个是刘兴。刘骜生前,特别偏爱刘康。可刘康早死,身为刘康之子的刘欣被傅太后调教了近二十年,相当聪明机灵,在竞争皇位的考试中,将刘兴打败了。

刘兴是个马大哈,没什么心计,当年来长安参加皇帝面试时,和刘骜一起吃饭,吃相特别难看,刘骜就断定他不能任大事。不久,这位老兄就被刘骜打发回封国,不知啥原因,年纪轻轻就死了。他只留下一个儿子,今年恰好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