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终于,当上皇帝了(第5/11页)

刘邦毫不犹豫地回答:你说得没错。

洛阳是东周之国都,但东周时不叫洛阳,而叫洛邑。而娄敬为什么就判断刘邦要学周朝,而不是商朝或者夏朝呢?其实这个秘密我们在刘邦斩蛇起义时,就很明白地说过。刘邦不是自称为赤帝之子吗?谁是赤帝,按阴阳学家五德论来说,周朝得火德,颜色尚赤,火生土,刘邦得土德。火德就是土德的老爹,刘邦学老爹,学谁去?

我们又知道,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整个东周时代,国家是极其动荡的。回忆周朝,最繁盛的就在西周,国都为镐京,即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现在,娄敬正是准备动员刘邦迁都镐京附近,那个地方的名字就叫长安。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市西北。

请注意,纵横家及辩士尽管有几分信仰阴阳学,但是他们主要还是靠分析天下时势吃饭的,所以娄敬不用阴阳学这等歪门邪道的学问去说服刘邦,而是从天下地理要冲分析利害。不过,娄敬这个迁都可行性报告分析,读来有点冗长,为了便于阅读理解,我只能把他的要点概括出来:

第一:洛阳城曾经是天下地理的要冲之地,然而随着洛阳四周的封国土地及力量扩大,缺乏缓冲地带的洛阳城逐渐失去俯瞰天下的地理优势。

第二:关中之地,左有高山为屏障,右有黄河作为天堑,四境全是要塞,沃野千里。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故地,就仿佛蹲在天下的背后,占尽天下地利之便宜,死死地扼住了天下的咽喉。如此王者之地,舍它其谁?

娄敬这番话,刘邦不但佩服得连连赞善,甚至认为娄敬说得非常上道。于是,刘邦立即召开了一个扩大会议,讨论迁都关中之事。

然而,汉朝上下,几乎没有一个人同意迁都。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周王朝定都镐京,历时数百年不倒是真,但是秦王朝不也定都关中吗,为什么他们经历两代就被天下打倒了?洛阳东有成皋粮仓,西有崤山为屏障,北靠黄河天堑,南有伊水和洛水围绕,如此一看,也不四面皆有自然护体,坚如钢铁,我们还怕个啥呀。

诸位说得似乎也很在理,这下轮到刘邦为难了。两地都是一个好,到底迁还是不迁?

刘邦只好转头去请教张良,问大师意下如何。

恰恰是,张良的意见跟娄敬相同,他对刘邦说道:

诸将们说得也没错,洛阳城是有以上优点。可是,洛阳城这个地盘太小了,土地又不肥沃,农作物产量少。同时,洛阳城四面八方的敌人,可以同时对它发动攻击,这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则不然,北西南三面都有群山包围,形成天然屏障,只要控制好东面,就可控制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固若金汤。所以说,娄敬说得一点都没有错。

张良这番良言,真可让刘邦大受启发。娄敬乃天降之才,不用多说了,就按他的议案去办。于是,刘邦当即下令迁都,而且立即出发。

刘邦够猛,他就是要果断出击,不让诸将唧唧歪歪,拖泥带水。同时,刘邦之所以如此迅速行动,还因为他早看出了诸将的心理障碍。

因为,诸将皆是山东(崤山以东)之人,哪个不想留在靠近故乡的地方,哪个又愿意去那个山不熟、水不习的异乡蹲一辈子?

这下子,诸将们想争辩都没机会了,因为刘邦已经主动出发了,没人不敢不学着点。于是,刘邦成功迁都关中,定都长安。

于是,娄敬因上奏迁都有功,被封为郎中,同时,赐姓刘氏。从此,娄敬又多了一个名字——刘敬。他,继郦食其之后,只凭着一根柔软之舌和一个智慧的头颅,又创造了一个贫寒之士飞天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