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十送红军(第6/20页)

舆论准备之后,更重要的是军事转移前的物质准备。

李德亲自试验了苏区兵工厂制造的三颗手榴弹。第一颗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爆炸,在决定前去查看的时候,却见手榴弹“嘭”的一声裂成了两半。第二颗根本就没有爆炸,而且无论等多久连“嘭”的一声也没有。第三颗的爆炸声虽然清脆好听,但它爆炸在空中飞行的时候,差点把李德当场炸死。李德说:“亲爱的同志们,今天,一颗炸成两半,一颗没炸,一颗全炸了,成功率应该算百分之五十。你们能够保持这个比例么?”兵工厂的红军干部表示:“能!”

苏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工业。最初的兵工厂仅是在一间屋子里简单地修理枪支。后来终于有了几台旧机床,那是许多共产党人历尽千难万险甚至是付出了生命才弄进苏区的。这些旧机床被连接在红军打漳州时缴获的那台发电机上,居然可以转动。有关部门在可能的范围内广泛征召铜铁锡匠和烧焊工,大城市中的地下党也专门送来了真正的技术工人,红军还从国民党俘虏中鉴别出懂得军工知识的官兵,同时迅速在红军部队中培养政治可靠又懂技术的人才。所有这些人集合在一起,从利用废弹壳造出不保证全能打响的步枪子弹开始,直到造出雷管、炸药,修理好前线缴获来的机枪和迫击炮,甚至制造出了几发迫击炮弹。苏区兵工厂最重要的任务是制造手榴弹,兵工厂的工作人员到处收集废铜烂铁用以浇铸手榴弹弹体,因为在红军所擅长的近战中手榴弹用途最大。

在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前夕,李德匆忙的身影在苏区内到处可见,他来回地视察通讯厂、被服厂、织布厂。为了配合他的工作,红军总部一局汇总了有关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准备的各项资料:枪支三万三千二百四十四支(挺)、子弹一百七十三万二千一百三十发、迫击炮三十八门、炮弹两千四百七十三发、冬衣八万三千件、盐巴三万四千八百六十二斤、各类药品一百七十七担。红军还筹集了够所有官兵食用十天的粮食,以及至少可以维持两个月消耗的通讯材料。其中粮食是向民间征集的。中央发布了《关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六十万担的决定》——苏区内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和数万红军官兵每天都要吃饭,再度大量筹粮必会加大苏区百姓交纳公粮的份额,于是便“借”,只是“借”的数字格外巨大。七月正是稻谷收获的时节,百姓并不知道红军即将离开苏区,他们把粮食一担担地挑进了红军的粮库。

中华苏维埃有个国家银行,行长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一九三二年,中央政府认为随着红军的军事行动越来越多,在瑞金存放如此大量的财宝不安全,遂在位于石城地区的烂泥坑建立了秘密金库。这真是一大批财宝:从攻打县城和乡镇的战斗中缴获、没收的大量金条、金锭、银元、元宝、珠宝、金银首饰以及钻翠工艺品,国民党统治区发行的纸币,苏区铸造的银元,甚至还有在金店作坊里才能看见的金扣子、金发卡等装饰品。这些财宝被苏维埃政府雇来的一百多名民工搬运到陡峭的山上,所有的民工都不知道沉重的担子里装的是什么。财宝搬运完毕后,毛泽民和两个红军战士封闭了山洞。除了他们三个人和极少数苏区高级领导人之外,再也没人知道苏维埃国家银行的金库在什么地方。

一九三四年,国民党军逐渐向中央苏区核心地带压缩,首先逼近的便是石城地区。毛泽民找到毛泽东,说他准备把金库搬到兴国附近去。毛泽东对毛泽民说:“还是分散给各部队保管吧。”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也许是:搬到哪里都不安全了。于是,毛泽民重新开启了金库,再次雇民工把财宝往山下搬。这些财宝在大规模军事转移前被分给了各军团,各军团又把部分金锭、金条、银元以及钞票一一分给了红军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