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太上皇帝(第2/7页)

冯太后还政拓跋弘,退入后宫,悉心教导皇孙。她知道,帝国和冯家的命运就在这个孩子身上。度过两年傀儡生涯,拓跋弘开始亲政。他任命岳父李惠都督关右诸军事作为外援,并在朝中形成自己的势力。

拓跋弘聪明睿智、悟性强,更是一名锐意进取、有想法的君主,史评“聪睿夙成,刚毅有断”。但年轻气盛,容易受人挑唆,做事欠妥当。青年亲政,正是大有作为的时期,可浮躁性格使拓跋弘失去大部分官员的支持。

亲政两年来,拓跋弘在内政方面雷厉风行地做了三件事。一是兴汉学;二是减赋税;三是肃贪。

拓跋弘的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贵族子弟当中普及汉学,设立郡县乡学,建设官办学校,使北魏国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方教育体系。汉代开始地方办学,但真正系统化、制度化始自拓跋弘。

北魏帝国的赋税、徭役很杂乱,拓跋弘一上台便免除所有杂调,只保留十一税。北魏官员不发工资导致廉洁自律性差,拓跋弘痛恨贪腐,却没有为肃贪找到一条正确道路,一味施行严刑酷法,几乎不近情理。

历史上著名的“羊酒之罚”出自他的手笔,“凡官吏接受其边区进奉的羊一头、酒一斛的,处死,行贿的人以从犯论处。如果有人揭发尚书以下官员犯罪,则免除被揭发官员的职位,由揭发人接任。”

从古到今,这是最另类的一条“肃贪法”。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官员,以贪污犯的官职作为奖金,试想有谁会不告密。官员们人人自危,惶惶不安。

诏令受到抵制,不计报酬工作不如检举别人得官容易,这不是养奸吗?不贪也可以,发工资啊!新法搁浅。

汉人官员张白泽的话代表了官员的心声:“皇上这样规定不妥,假若接受一头羊、一斛酒就被处死,那皇上和谁共治天下?前代有俸禄。现在国家不发工资,还不让收礼,那怎么成?检举得官更不妥,那样做只会让小人得志,忠良寒心。不如实施班禄制,给官员发工资,如果有工资还要贪污,随皇上处置。”

如果按照“羊酒之罚”办理,北魏国90%的官员要被处死,可见贪腐之严重。拓跋弘只得做出让步,把这道极左的诏令废止。然而,他心有不甘。为什么亲政两年,仍然无法按照自己的方略治国?为什么政令不能畅通?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官员不听话?

拓跋弘在沉思!他终于想明白了。天不容二日,国不容二主,无论幕前还是幕后。大臣们之所以不畏惧皇帝,因为皇帝并不是最高决策者。最高决策者是谁呢?冯太后!

冯太后是太上皇!

有哪个皇帝能够容忍别人指手画脚呢?没有!拓跋弘要挣脱冯太后的束缚,机会终于让他抓住了!

贰 李敷之案

公元470年,拓跋弘称帝第五年,北魏朝廷发生了两件大案。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和南部尚书高平公李敷谋反。慕容白曜和李敷双双被斩,朝野震惊!

两件案子互不关联。慕容白曜是慕容燕国的嫡系子孙、北魏著名将领,刚刚取得南征胜利。他率军苦战三年,从宋朝手中夺得山东和淮北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慕容白曜谋反了吗?没有一点证据。皇帝说他谋反就是谋反。

文武大臣们震惊之余,莫名其妙,聪明人自然洞悉其中的奥妙。

乙浑专权之时,慕容白曜曾经党附乙浑。乙浑的党羽很多,为什么别人不追究,单单不放过慕容白曜呢?因为拓跋弘希望借此警告那些不听话的大臣,我连战功赫赫的慕容白曜都敢杀,何况你们!

就在人们战战兢兢之时,又发生一起大狱。这起案件是拓跋弘亲手策划,指使人告发李敷。

皇帝给大臣下套,大臣岂有活命?拓跋弘为什么要置李敷于死地呢?拓跋弘并不是要李敷死,而是要让李敷的三弟李弈死。他最终目的也不是要李弈死,而是给“太上皇”一点颜色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