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书生皇帝刘义隆(第6/9页)

经过数年不懈努力,慢慢消除了汉人豪强的敌意。崔浩进位司徒,位列三公,范阳卢玄、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汉人贤俊人才纷纷进入北魏朝廷。中书省、门下省汉官充盈,文士们济济一堂,出现自西晋亡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北魏国著名的大臣高允兴奋地憧憬未来说:“千载一时,始于今日!”

集权政治,朝廷官员举足轻重。中国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反贪的历史,哪一个朝代官员最清廉,它就最强盛。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法制建设是确保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为肃清吏治,抑制官员贪污,拓跋焘下令在宫阙的左边悬挂登闻鼓,使有冤情的人能够击鼓申冤。北魏官员没有俸禄,反贪没有因为不发工资而减弱,拓跋焘亲自巡行察访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绳之以法。征西将军皮豹子侵没官财,被免职流徙统万;镇西将军王斤任意调发民力,民不堪受,处以斩刑;拓跋焘巡行中山,一次罢免地方官员有贪污劣迹者十数人,于是北魏出现了一批勤于职守的官员。

汉族文人广泛进入朝廷决策机构引起国人、武而无文的鲜卑贵族们的强烈反感,拓跋焘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触犯鲜卑贵族利益,他们利用佛教进行反击。

鲜卑贵族们知道,原先草原牧民信奉的,包括萨满教在内的各种各样宗教已经难以满足治国需要。但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生命力的旺盛不言而喻。

佛学自境外传来,中原人称之为胡教,正好被胡族利用和儒学对抗。石虎最先去皇帝号,做大赵天王,以佛教意识形态治国之后,中国北方胡族统治者大多步石虎后尘使用天王制。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北凉沮渠蒙逊都曾大力崇佛,关中、凉州一带佛学蓬勃发展。

魏军平定凉州之后,许多佛学大师来到中原,备受鲜卑贵族推崇,一时高僧云集,惠始、师贤、昙曜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拓跋焘受其影响,起初曾经礼敬沙门,时常召集高德名僧,一起谈论哲学、玄理、治国之术。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之日必亲登门楼,观看散花。

儒学并非宗教,远远没有佛学对普通人的影响力,大力推崇儒学的崔浩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将天师道天师寇谦之推荐出来,希望拓跋焘发展道教,抵消佛学影响。

道教自称能画符诵咒,消灾灭祸,直至羽化飞天,长生不死。天师道自东汉以来流传渐广。寇谦之隐居嵩山修道,自称太上老君亲自册封其为天师,是道教正宗,造成南北天师道分裂,嵩山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

老道寇谦之来到平城,进献道书,自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驱使鬼神与炼制金丹等秘法,并嘱托他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太平真君暗指太武皇帝,拓跋焘听后大喜,接受寇谦之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释道儒三教在北魏大放光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好事,而背后利益集团的较量使宗教变成政治斗争的武器,最终酿成惨剧。

伍 鹿浑谷疑云

北方胡族建立的国家,称帝的同时兼称天王,连极度崇尚儒学的苻坚也莫能例外。拓跋鲜卑历代帝王坚决不肯称天王或者什么大单于,昭示汉化决心。

鲜卑贵族把怨恨集中到拓跋焘身上。公元443年(元嘉二十年),借北伐柔然之机,以刘洁为首的鲜卑贵族们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

刘洁是匈奴人,祖父刘生落籍长乐信都,什翼犍时代作为前燕慕容公主的家臣来到代国。明元帝时,刘洁与古弼等人一同选入东宫,成为太子辅臣。拓跋焘即位,封尚书令,委以重任。刘洁掌握权柄,作威作福,依附他的人提拔,触怒他的人黜免。鲜卑贵族、各级将领拔城破国聚敛来的财货要与他平分,积累家财巨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