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成就霸业(第4/10页)

始终处于胜利者的地位,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才是狩猎。

战斗中经常号令大家将敌军斩草除根的成吉思汗,却禁止士兵多杀猎物。在必要的食物得到确保之后,就放走已经不再需要的猎物。这样,被放生的猎物能够继续繁殖,确保下次狩猎有所收获。

成吉思汗在这样的狩猎活动中,验证了将翼改编为千户的正确性。他的命令传达给千户长,然后从千户长到百户长,从百户长到十户长,这样下来,有条不紊,部下就如同自己的手足一样听从指令。

成吉思汗这些兴邦之策,一一传到了乃蛮部的太阳汗耳中。

如果继续置之不理,蒙古就会变得更为强大。而现在以乃蛮的实力,尚能制服蒙古。不过以一己之力与成吉思汗对阵,太阳汗还是有点心虚。于是,他派出使者,前往汪古部的族长阿剌忽失·的斤·忽里那里,想与之结成反成吉思汗的联盟。

使者卓忽难转达太阳汗的意思:“听说东方有一小拨蒙古人兴风作浪,希望贵部能与我们合力将其消灭。我军在此地起兵,然后与贵军会合,让我们一起夺了他的箭筒。”

阿剌忽失是一个慎重之人,听了太阳汗的请求,开始在心里盘算。

汪古部是一个较文明的部族,他们与金国紧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金和宋的影响。汪古部原本具有突厥的血统,但是他们的风俗和生活方式却和蒙古相近。宋人称这些人为白鞑靼,意为文明的蒙古人。正因如此,他们能够迅速从邻国得到各种情报,也知道蒙古的形势。

他清楚,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绝不是太阳汗所说的“一小拨”。现在的蒙古,在陆续消灭了蔑儿乞、塔塔儿、泰亦赤兀和克烈部之后,已经成为草原上的霸主。

成吉思汗部不仅勇猛,而且人才云集,战后的实力在短期内得到了恢复,巩固了统治体制,确立起先进的军事力量。成吉思汗连战连胜,所向披靡,俨然一代豪雄。

要是与这样的对手正面作对,必然是以卵击石。汪古和乃蛮不仅地域相接,而且王族之间有姻亲关系。此时联合,无异于一对男女相约殉死。

阿剌忽失婉转地拒绝了太阳汗的请求,送走了使者。之后,为了确保汪古部的安全,他派出使者出使成吉思汗。

“乃蛮的太阳汗想要夺取您的箭筒,曾经来到我部,请我部与之并肩作战。我已经拒绝了他的请求,希望贵部多加提防。”

阿剌忽失为了向成吉思汗表忠心,出卖了乃蛮。

汪古部使者的到来,正中成吉思汗下怀。

成吉思汗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乃蛮。乃蛮是接受了文明洗礼的部落,和之前被成吉思汗所灭的各部有所不同。

乃蛮部猛将撒卜勒黑曾经让成吉思汗和脱斡邻勒吃尽苦头。而如今,乃蛮部不仅杀了脱斡邻勒,而且将他的头骨踩得粉碎,现在又想联合汪古部,要与成吉思汗为敌。可以说,是乃蛮人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二〇四年初春,成吉思汗在帖麦该河岸召集各部族的族长,召开忽里台,商讨出兵乃蛮一事。

“忽里台”相当于蒙古的议会,是最高指示的决定机构。起初,忽里台是一个民主的集会,各部族的族长都能够平等地阐述自己的意见,然而,随着成吉思汗权威的确立,忽里台逐渐转变为成吉思汗的秘书机构。即便是忽里台通过的决议,只要成吉思汗说不,便无法实施。

会议一开始,蒙古各部便分成了主张立即讨伐乃蛮的积极主战派和认为时机尚早的消极派。

消极派占了大多数。他们认为现在正值春天,作为战争主要工具的战马在过冬之后变得瘦弱,不宜出兵。

大多数族长都支持这种意见。不仅马瘦,人也因为刚刚过了一个长冬而变得疲乏无力。春夏之交,应该集中力量养肥家畜,多挤奶,储备食粮。如果错失了这个发展的好时机,生活便会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