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政治恶斗(第2/4页)

望着太平公主渐渐远去的车辇,宋璟的心头瞬间沉重如铁。

他知道,太平公主绝不会善罢甘休。

一场政治恶斗已经在所难免……

既然在所难免,当然要先下手为强。

宋璟和姚崇随后就向睿宗私下奏言:“宋王成器是陛下的嫡长子,豳王守礼是高宗的嫡长孙(李守礼是李贤的嫡长子,在高宗的所有孙子中排行最大。也就是说,他和李成器都比李隆基更有资格入继大统,所以客观上都对太子的地位构成了威胁)。如今,太平公主又在其中挑拨离间,臣等担心太子会有危险。为保社稷安宁、东宫无恙,应将宋王和豳王外放为地方刺史,同时撤除岐王(李旦四子李隆范)、薛王(李旦五子李隆业)的禁军兵权,让他们分任太子左、右率(东宫武官),事奉太子。此外,也是最重要的是,应将太平公主及驸马武攸暨迁出京师,于东都安置。”

这显然是一个全面巩固太子地位的计划,其考虑不可谓不周详。然而,在睿宗李旦看来,太平公主并没有犯什么太大的过失,就这样把她逐出京师,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于是李旦作出了这样的表态:“朕现在已经没有兄弟了,身边只剩这一个妹妹,岂能把她赶到东都那么远的地方?这件事断不可行。至于其他几个亲王,倒不妨按照你们的办法处置。”

随后,李旦颁发了一道诏书,宣布:诸王、驸马从今往后不得统御禁军,已经任职的,一律改任其他官职。

李旦之所以不想贬黜太平,除了没有正当理由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么做不符合他的平衡原则。

然而,紧接着就发生了一件让李旦很不爽的事情,迫使他一怒之下主动打破了这个平衡。

这件事与一则预言有关。某日,一个宫廷术士忽然郑重其事地告诉睿宗,说最近天象怪异,“五日中当有急兵入宫”。(《资治通鉴》卷二一〇)

李旦大惊失色。这些年来,帝国政局动荡不安,宫廷政变此起彼伏,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更何况,眼下太平公主和三郎隆基的矛盾冲突又愈演愈烈,若说他们中有人打算再发动一场政变,勒兵入宫夺取皇位,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李旦越想越怕,赶紧召集几个宰执大臣,把术士的预言告诉了他们,命他们一定要严加戒备,以防不测。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张说(曾任李隆基的东宫侍臣)闻言,不以为然地说:“如此耸人听闻之言,必是有小人企图离间东宫。臣请求陛下让太子监国,流言必然自动平息。”姚崇也赶紧说:“张说所言,是安定社稷的上上之策。”

李旦恍然大悟。

原来,指使术士捏造预言,制造恐慌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平公主!而她的目的,无非是想借此让李旦父子互相猜忌,进而迫使李旦废黜李隆基,甚至让他们父子刀兵相见!其用心是何其险恶,其计谋又是何其歹毒啊!

李旦是很少发脾气的人,可他这次真的动了肝火。此前他还在勉力维系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平衡,还在顾虑驱逐太平没有理由,可太平公主这回真的是太不地道了,已经大大突破了李旦的底线。

所以,必须给她一点颜色瞧瞧!

这一年二月初一,睿宗李旦终于全盘采纳了宋璟和姚崇的建议,正式颁布诏书,命宋王李成器为同州刺史,豳王李守礼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李隆范为太子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李隆业为右卫率;同时,将太平公主逐出长安,迁往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安置。

次日,睿宗又断然发布了太子监国的命令,宣布自即日起,凡六品以下官员的任用,以及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全部交由太子裁决。

至此,李旦完全抛弃了即位以来一直坚持的平衡原则,决定彻底朝太子李隆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