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枪匹马离间可汗大军(第2/3页)

看着颉利可汗率大军匆忙退去的身影,李世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回总算是忽悠过去了,可突厥大军并未撤退,危险仍然存在。接下来该怎么做?

李世民知道,急中生智的忽悠只能偶尔来一次,再来就不好使了。要让突厥人退兵,必须在军事上有所行动。即便没有办法与突厥大军正面决战,也要适当对他们施加压力。同时让李世民感到庆幸的是,这次成功的忽悠让他抓住了突厥人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颉利大可汗与突利小可汗之间的矛盾。

只要利用这个矛盾,军事手段和谋略手段双管齐下,进一步离间两个可汗的关系,就能让他们互相猜疑,最终迫使颉利可汗撤军,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一刻,虽然连绵不绝的秋雨依旧笼罩在五陇阪的上空,可盘桓在李世民心头多日的阴霾却一扫而光。

李世民随即召开了军事会议。

他环顾着毫无斗志的唐军将领,胸有成竹地说:“突厥人最倚仗的武器是弓箭,如今他们在野地宿营,连日的雨水会使弓矢上的弦筋胶化,失去弹性,弓箭的威力就发挥不出来,犹如飞鸟折断翅膀;而我们则住在可以升火的干燥房屋内,刀槊等武器仍然锐利,此刻不发动攻击,更待何时!”

当天夜里,李世民出动军队,冒着大雨悄悄逼近突厥军营。与此同时,他派遣了一个特使秘密潜入敌营,找到了突利可汗,与他进行了一番密谈。史书没有记载这次密谈的内容,但是李世民肯定是向突利抛出了颇具诱惑力的橄榄枝。所以就在唐军逼近突厥大营的同时,突利就已经愉快地同李世民派来的秘使订下了盟约。

突厥军队绝对没有料到,唐军会在这个大雨滂沱之夜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军营上下顿时一片慌乱。颉利可汗本来想要迎战,可一想到他的侄子突利和李世民之间很可能有什么阴谋,心里马上敲起了退堂鼓。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颉利终于决定退兵。

因为他绝不希望在与唐军交战的时候,让这个居心不良的侄子从背后捅他一刀。

尽管此刻退兵让颉利很不甘心,可他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遣突利和另一个亲王阿史那思摩到唐军大营,与李世民议和。而突利则借此机会,正式和李世民结下了香火之盟。

此后突厥退兵,这场有惊无险的五陇阪之战终于落下帷幕。李世民以他超乎寻常的胆识和谋略,演绎了一出经典的“孤胆英雄记”,不但兵不血刃地逼退突厥大军,而且成功地缔结了一个政治盟友,可以说在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中又增添了精彩绝伦的一笔。

也许正因为李世民的表现太过精彩了,所以历来很多人认为五陇阪之战精彩得有些过头。除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外,似乎还有严重低估突厥人智商的嫌疑。对此胡如雷先生也曾提出如下疑问:首先,突厥倾国而来,意在一决,怎么会以优势兵力而慑于世民的诱说,竟轻易讲和退兵呢?世民的个人作用似乎夸大得太不近情理了。其次,世民施反间计是肯定的,但内容究竟是什么呢?最后,世民对待二可汗的态度有显著差别,可以概括为拉突利打颉利,采取这样的策略有什么根据和条件呢?

对此,胡如雷先生以陈寅恪先生的考证为依据,证实“大约在克长安前,世民曾遵突厥风俗,与突利可汗约为‘香火兄弟’”(这可能只是一次非正式的口头约定)。因此,李世民在五陇阪不战而胜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他在突厥上层中实行分化政策的反映,正因为世民在过去早已在二可汗中预布了棋子,才能在这次事件中收‘叔侄内离’之效,取得戏剧性的结果。”(胡如雷《李世民传》)

至于李世民派密使向突利施行反间计的具体内容,史书没有记载,胡如雷先生也没有提出他的看法,但是我们站在突利小可汗的立场上,完全可以推测出李世民向他传达了怎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