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3页)

然而,国民党和蒋介石拒不接受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决定召开以国民党为主的“国民大会”,排斥中共和民主党派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于1945年6月16日发表声明,宣布不参加即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国共两党的尖锐对立和斗争,引起了一部分民主人士的忧虑。他们对国民党政府还抱有幻想,希望中共作出让步,以求两党通过商谈解决矛盾,团结抗战。蒋介石也希望有人出来帮他游说,促使共产党人出席参政会。国民参政会中的六位参政员褚辅成、黄炎培等于1945年7月1日飞抵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会谈,陈述他们的愿望。双方谈了两天,态度坦率、诚恳。各抒己见,共商国是。六位参政员谈了他们来延安的目的、对国际国内的形势的看法、对国共合作的建议等。当他们谈到国共双方商谈的门没有关闭时,毛主席风趣地说:“双方的门没有关,但门外有一块绊脚的大石头挡住了,这块大石头就是国民大会。”对此,双方的看法倒是十分接近。最后通过的会谈纪要主要有两点:①停止国民大会进行,②召开政治会议。

六位参政员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参观延安。他们利用会谈以外的时间,阅读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会见了李鼎铭副主席等边区民主人士,参观了延安市容、供销合作社、银行、延安大学、日本工农学校以及宝塔山等名胜古迹。对经济方面的减租减息,变工队、扎工队的互助方式,货币流通,商品贸易,机关供给制,工农业生产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访问了劳动英雄。延安的艰苦奋斗、同心同德的精神面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国民党当局一贯宣传共产党人是一群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土匪”,但六位参政员与共产党干部接触时,却感到他们个个稳重、朴实、谨逊、诚恳,说起话来很有见地。在共产党人中间,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

六位参政员访问延安

7月5日,六位参政员的访问结束了。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到机场送行。六位参政员的延安之行,效果是好的,这是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通过中央负责同志与六位参政员的面谈,延安各方人士对六位参政员的接待,双方增强了相互了解,扩大了中共在民主党派中的政治影响,并找到了民主建国的共同点。

延安之行对黄炎培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延安的五日成为黄炎培一生中重大的转折点。来延安之前,黄先生对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没有太多的认识,及至身临其境,特别是毛泽东与他的谈话,使他感受颇深。黄谈到历史上各代兴衰的周期率时,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感到:毛说出了社会发展的真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他回重庆后,写了《延安归来》,详细地记载了亲眼所见的中国共产党的施政政策和边区的成就,澄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造谣诬蔑。这本书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国讯书店出版发行,印十几万册,在大后方和中国香港、上海敌占区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8]

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他给山城重庆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大公报》记者彭子冈写下了经典的新闻报道《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在她的笔下,中共领袖朴实、谦虚、平易近人。在下榻的张公馆,“毛先生宽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毛泽东在重庆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受到热烈的欢迎,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人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