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2/3页)

《红军长征记》书影

斯诺叫道:“我要的就是这个!”

斯诺回忆:“在以后接着几个晚上的谈话中,我们真像搞密谋的人一样,躲在那个窑洞里,伏在那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蜡烛在我们中间毕剥着火花,我振笔疾书,一直到倦得要倒头便睡为止。吴亮(黎)平坐在身边,把毛泽东柔和的南方方言译成英语。”[3]

参加翻译工作的吴黎平同志回忆:“毛泽东同志就此同斯诺谈了十几个晚上。谈话通常从晚上九点多钟开始,未谈正文之前,毛泽东同志常谈一两个短故事(斯诺后来在写书的时候说,他很遗憾没有把这些故事记下来)。谈到十一二点钟时,毛泽东同志招待他吃一顿便餐,有馒头和简单的菜,菜里有一点点肉,这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已是十分难得的了。对客人来说,这是夜宵。但对毛泽东同志来说,则是正常的晚饭。因为毛泽东同志为了指挥战争和领导全国革命工作的需要,往往在夜间工作直到凌晨才休息。毛泽东同志同斯诺谈话时,要我去做翻译。谈话时有正文,也插些故事、闲话,毛泽东同志的态度是那么平易近人,谈话又是那样生动活泼,逸趣横生,久久不倦。斯诺常说这是他生平经历过的最可宝贵的谈话。谈话一般都谈到夜间两点来钟。谈话时斯诺作了详细笔记。”[4]

谈话时在座的还有马海德医生,但他只是在一边旁听,也没有其他人做速记或做记录。毛泽东按照斯诺所提的问题,凭记忆而谈。斯诺按吴黎平的口译做了笔记。关于毛泽东个人经历部分,斯诺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整理成文,由黄华译成中文,经毛泽东同志仔细审阅并做了少数修改后,退给斯诺。根据这些资料,斯诺写成了《毛泽东自传》,发表在英文的《密勒氏评论报》《美亚》杂志上。因为它早于《西行漫记》发表,所以译本很多。1937年9月由延安文明书局出版、张宗汉的译本为国内现存最早的版本。1937年11月上海黎明书局出版的汪衡译本,流传最广。

《毛泽东自传》延安版

斯诺在写作时曾要妻子把毛泽东的生平材料压缩一下,准备用第三人称重写其中某些部分。海伦·斯诺当即提出异议:“这可是经典著作,是无价之作。”她认为毛泽东的生平材料是斯诺著作的核心,不能改动原材料,应当用毛泽东的原话,直接用第一人称写作。斯诺采纳了妻子的建议。[5]因此,《毛泽东自传》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一发表就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从内容看,《毛泽东自传》的记述比较简单。毛泽东自述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追求知识和真理,来到长沙求学。从一个爱国青年寻找新思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从国共合作走向独立进行武装斗争。他的每一步成长,都与中国革命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生的领袖,而是在曲折的经历中逐渐成熟起来。正如他自己在1962年说过的:“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样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我讲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这一段历史情况的目的,是想引导同志们理解这样一件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毛泽东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来叙述自己的革命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