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压制下的武昌(第3/8页)

“这是打仗!本就是你死我活的事!为了胜利,什么都可以干!”亚仙反复重复这句话。

没错,亚仙是在打仗,但新妹已经置身战场之外了。新妹想,自己对太平天国抱着批判的态度,会不会和远离战斗行业有关呢?“以后问问理文吧……”她现在凡事都有个人可以商量,这是一种幸福。

在要求居民进行登记的同时,杨秀清又创办了“进贡公所”,接纳武昌居民捐献的财物,有金、银、铜钱,以及粮食、鸡、鸭等食品,还有茶叶。据说人们都争着去进贡公所。

“是自愿的吗?”新妹问道。

“不都说了是争着去捐献的吗?”亚仙答道。

“不是自愿去的吧?”

“那肯定啊,武昌人还没有信奉上帝嘛。光凭几次讲道理,那是办不到的。给进贡公所送去东西,就发给纸条。只是想得到这张纸条吧。”

“纸条?收据吗?”

“就是那个。”

这种纸条称作“执照”。有了“执照”,就可证明对太平天国是采取合作态度的。这些捐献物品当然全部都归入圣库。太平天国不准私有财物。捐献物品数量相当多,武昌政府遗留下来的物品也不少,其金库和仓库几乎原封不动地落入太平军手中。

在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和布政使潘铎毫不吝惜地给将士大发奖励,包括粮食和钱财。

待在衡州的湖广总督程矞采对此很不满。程矞采长期担任地方官,最小心谨慎的就是处理公款,他一向尽量减少公款开支,起码在职期间会平安无事。从地方官失败的事例来看,要么就是中饱私囊,要么就是利用职权挥霍公款。公款使用的审查是最容易的,而业绩如何,评价起来往往极其困难查。

他曾在给张亮基和潘铎的信中提出:“花钱不可太滥!”潘铎在回信中说:“长沙若落于贼手,官库钱粮将统统为贼所有。由此看来,我现在不过是用贼之钱来增强长沙的防御。”程矞采认为这是“歪理”,因而大为不满。但官库属布政使管辖,他无法做更多干涉。他身为总督,统管湖北、湖南,担心湖南这种坏风气会传染湖北,于是给湖北的常大淳写信。常大淳和他性格相似,在太平军围攻武昌时,他没有任何增饷、发津贴之类的措施。不仅公款,就是粮食、武器、弹药以及铜、铁等,也是节约再节约。当然,这些认真节余下来的东西最后全都落入太平军手中。

太平军的领导人决心继续前进。在武昌获得的大量军需物资,足以维持远征。

虽然长驱论已无争议,但朝哪个方向前进,又出现两种意见,北进论和东进论。北进论主张继续北上,席卷中原,一口气打入妖人政府心脏北京,致敌死命。赞成这一主张的人想乘势速战速决。另一方主张东进的人认为,以十万带有老弱的军队,向风土人情不同的北方进攻,十分危险。他们主张下长江,取南京,养精蓄锐,再出兵北伐。亚仙来找理文,就是想就这个问题征求他的意见,同时也具体地向他问问上海洋人方面的反应。

“我个人认为应当北进。不过,看来东进已大体上决定了吧?”

通过居民登记,包括编“馆”的人数,太平军已有五十万。攻打武昌时是十万人,增长了四倍。若说太平天国生于金田村,在永安形成骨架,那么可以说,在武昌是长了肉,当然,其中有不少是赘疣。太平军基本的战斗力量来自广西兵。他们长在南方,难以适应寒冷气候。太平军的特点是轻装,对于在武昌临时征集起来的“馆”军,连发制服的余力也没有,他们仍穿着原来的便服,但不准穿长衣服,据说很多人是用剪子把长衣服剪去一半穿在身上的,南方出身的轻装军队怎么能抵御北方的寒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