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储位之争(第4/19页)

这封密奏里,总共列举了魏王李泰的十条“恶行”,唐太宗在看完这十条恶行时,瞬间就意识到有问题。这十条恶行,不就是朝臣上疏太子李承乾时所列举的“恶行”吗?怎么全都到了魏王李泰的身上了?一定有诈。

告密者很快就被抓起来了,根本就不是魏王府的典签。

“快说,是谁让你诬告魏王的!”唐太宗亲自审问此人。

“小人没有诬告。小人是魏王府的典签,上面所说全是实情!”此人说。

“还不说实话!魏王府根本就没有你这样的典签。”唐太宗怒道。

“虽然小人不是魏王府的典签,可小人所言句句属实!”那人又说。

“哼!好一个句句属实?”唐太宗说,“冒充魏王府的人,陷害魏王还说自己句句属实。来人啊!拉下去打五十大板!”

唐太宗本以为要用刑了,这人一定会交代出“幕后指使者”来,谁料即便把此人打得皮开肉绽,他依然只说那几句话,没人指使他,他说的全都句句属实。

“用如此拙劣的谎言便想蒙骗朕!哼!”唐太宗冷冷道,“既然不说幕后指示者,那就拉下去砍了!”

其实,不用此人交代出谁指使的,唐太宗也已经猜测出。除了太子李承乾,还会有谁呢?

唐太宗很是难过。他没想到,自己当初在和哥哥李建成争储君位时所使用的招数,自己的儿子竟然也用上了。当初,他为了陷害哥哥李建成,收买了东宫郎将尔朱焕和东宫校尉桥公山,让他们诬告李建成谋反。而这次,东宫太子李承乾,竟然为了保住自己的储君位,诬告弟弟李泰。

“哼!你以为朕就这么好糊弄吗?”

通过此件事,唐太宗可谓对李承乾失望到极点,这种失望,既来自于他陷害弟弟李泰,还在于他用了这么拙劣的手段,这么容易拆穿的谎言,可见他连阴谋诡计都使不出来,也能看出,他背后没什么幕僚,更不可能有强大的支持者。

唐太宗猜测得没错,这确实是太子李承乾想陷害魏王李泰,找人假扮魏王府典签写的陷害密奏。而之所以用这么拙劣的手段,确实是他找不到更好的陷害手段,魏王府没有他的人,处于劣势中的他,也无法买通魏王府的人为他冒险。同时,他想当然的认为,虽然手段拙劣,以他对他的父皇——唐太宗的了解,他的父皇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如果设计精巧,反而会被他看穿,说不定手段越拙劣,他的父皇越会当真。甚至他想当然地认为,即便他的父皇不会当真,也会不再像以前一样亲近弟弟李泰。

这就足够了,只要他的父皇,打消立李泰的想法就行了。

“即便父皇知道告状的人是假扮的,只要不把我们供出来,我们也是安全的。而所列恶行,不管父皇信不信,都会在他心里留下阴影的。”李承乾当时说。

“那我们就找一个死也不会供出我们的!”李元昌说。

“有这样的人吗?”李承乾问。

“只要愿意花银两,没有找不到的人。”李元昌说。

最后,他们找了一个身患重疾,没多少日子活,却有儿女父母需要养活的人,在给了那人不少财物后,那人同意了。

当然,那诬告者在被杖打时死了,而唐太宗也没再多加追究。不追究不是因为诬告者已死,而是他想起了当初他的父皇李渊在处理“杨文干事件”时的“息事宁人”。此次,他也决定这样,于是只将太子李承乾召来,对他进行了一番旁敲侧击。

唐太宗以为旁敲侧击可以让李承乾省悟。其实并非如此,阴谋没有得逞,太子李承乾当然很失望,幸好他的父皇虽然知道是他所为,却没再多加追究,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不过通过这件事,李承乾觉得,他们的父皇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样宠爱李泰,不然怎么会“不了了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