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第4/8页)

当然还在,不然老父是跟空气说话吗?你从张良还在原地这件事情,就知道张良预料到老父一定会回来。不然他没走,难道是因为老父掉了钱,所以踩住钱不愿意离开吗?

而老父会回来,是不是也知道张良会在原地等着他。你从两人的这个动作就知道,双方已经明白了对方是什么等级的人物。双方等级相同,在历史上才能构成佳话;如果双方等级差了太多,只要老父没回来或张良没在原地等他,这个故事就会变成笑话。

好,老父回来了以后说什么呢?他说“孺子可教矣”!既然说可“教”,老父一定“教”了张良什么。就从刚才那些动作,张良就明白了,老父要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忍”。

看到这里,各位一定会问:“这能叫作教吗?”

这当然叫作“教”,各位不要以为教育就是像我现在做的这种,一字一句讲解长篇大论才叫教育。中国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种,严格来说,只有儒家才逐字逐句讲解,道家讲的是“点化”。而老父正是道家人物,他只要三言两语把最重要的东西点给你就够了。你的水平够,你的悟性够,他才肯定你孺子可教。

所以道家思想永远只能在上层最精英的人之间传递,儒家则是什么人都可以教,这是道家跟儒家在教育上最大的不同。各位不能够只把中国的文化就看成只有儒家,在张良之前,中国上古已有非常深厚磅礴的文化累积,绝不是只有儒家而已。

注意看老父下面怎么说:“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就是等五天之后,天都已经亮了的时候,和我相会在这个地方。

如果你是张良,听到老父这么说,你会怎么反应?

良因怪之,跪曰:“诺。”

张良为什么“怪之”?因为他知道这个老父不是一般人。既然知道这是高等级的人物,就恭敬地跪坐在地上答应了。中国古代的人讲话文雅,秦汉人答应人不会说“是”,而会说“诺”;称赞一件事情不会说“好”,而会说“善”,这是古人讲话的方式。

老父教会了张良“忍”,这在苏轼《留侯论》中就已谈过,但他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光只有“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忍”到底为了什么?没有目的地忍耐,和缩头乌龟有何不同?

事实上,老父教张良的还有第二个道理。

故事的第二个道理

我们看故事接下来的发展,这里先把后面这段全部看一遍,再问各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这个故事其实各位都很熟悉,我要问的问题是: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最关键的是哪几个字?

读一本书或读一篇文章,想要知道自己读懂了没有,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这一篇文字中找出它最关键的概念是什么?在刚才的这一段短文之中,最关键的两个字是什么?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才叫真的读懂了,如果你还是不明白,那就没读懂。

我相信聪明的朋友已经发现了,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先”与“后”。如果说得更精练,其实就是争“先”。

各位看到这里,或许会问:“先与后重要吗?”

兵法云:“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这两个字太重要了。你们看后文就会知道,老父最后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因此可以知道他是要教张良兵法。

《六韬》(《太公兵法》)

而兵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与“后”两个字。“制人”与“受制于人”,相去有天壤之别,在兵法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