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不如归去(第6/9页)

并没有证据表明赵桓将来会做傻事,但是大魔王素来是被迫害妄想者,要做到安全第一。另外呢,高方平信任自己的徒弟才是将来建立超过李世民霸业的人,李纲会辅佐他的,我大魔王累了。

当年被虫子咬怕了,于是不想领军,妈的后来才发现,天天在中书计算钱粮,督查吏治,看天下所有的坏消息,关注调兵遣将的每个环节,关注每个主政官员的思想问题,将军的路线问题,这些才累,比战场领军更累,导致三十岁就有了白发。

于是高方平远赴杭州前,写信给赵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人做一代事。臣高方平这半生做的不完美,但是及格了。我对大宋的服役已经完成,小官家,你不要在要求我。”

“相公欲往何处,会留京吗?”赵桓当时很难过的语气写信。

“不会留京,和老官家一起习惯了,没他在还真不习惯,臣要去杭州和他搓麻将斗蟋蟀。”高方平如此回复后,自此举家离京,去杭州赵佶处蹭吃蹭喝……

那些年,赵佶变为了个大滑稽、老顽童。

高俅老了,不陪赵佶了。于是高方平和赵佶斗蟋蟀玩乐,自是不在话下。

后来李清照也移居杭州,作为红颜知己她从不要求,却喜欢默默的跟着高方平走。

什么叫大宋最强纨绔呢?

在杭州时期高方平性情大变,那才叫纨绔,比当初的花花太岁还蛋疼。整天带着富安这个忠心耿耿的老流氓,到处招摇过市,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神经兮兮的。

赵明诚那群文青党和高方平群殴过几次了。被打的满头大包。写文章也骂不过高方平。高方平说了,小赵他文笔不行,见识有限。看似辞藻华丽,实际不接地气,有个卵用。

当年的花花太岁是高俅撑腰,杭州那些年,则是太上皇撑腰。

杭州知州几次来客气的说:“老相爷您悠着些啊,别闪了您的腰,也别让小的们难做,现在的天下,是会追责的。”

然而每次遇到这事,老顽童赵佶便跳出来说:“你不想混了啊,小高是朕的人,一生都是。来啊,给朕把知州乱棍打出去。”

那些年,杭州知州最是难做。就因为遇到高方平这个老纨绔,以及赵佶这个老顽童,谁都没办法。

最后赵桓看不下去了,亲自来杭州,以关心的名誉,实则是暗示“你们两个老大爷,别在让朝廷难做了”。

赵佶骂他:“小傻子,你小子一辈子都是个傻子。”

把赵大傻气的脸红一阵白一阵。

大器晚成的赵桓,这个时期的行事作风,让高方平看到了李世民的痕迹。

妈的既然是李世民,小官家他如何能容忍大纨绔和老顽童祸害吏治。然后此番连赵佶也哭瞎。

此后,赵佶和高方平一起被捉去京城了。

这么说当然是夸张了些,赵桓说了“父皇,老相公,你们要闹事没问题,在京城好歹还可以让朕照顾你们,妥妥的”。

赵佶给小皇帝后脑勺一巴掌:“不去不去,杭州风景好。”

高方平想想么,还是依了小官家好算了,回京去耍耍也好,大不了以后再来。

就此后,京城多了两只过街老鼠,照样谁也拿他们两个没办法。

时任宰相的李纲叹息道:“大宋欠他们两个,就容他们那样吧,别管了。”

对此赵桓无比郁闷,很不满那两老滑头。然而如同李世民头疼魏征那样,这个李纲他偏偏骂不得。是真的骂不得。

话说赵桓现在真敢骂高方平和赵佶是“老滑头老糊涂蛋”的,却偏偏不敢骂李纲。因为他想做李世民。李二他敢骂李渊却不方便撸魏征不是。

后来赵桓犯浑了,不想再放任那两老家伙了。寻思,朕这边励精图治,调兵遣将,谋划统一东辽和金国的战略。你们两个老糊涂蛋则整天添乱,虽然没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然而弄的汴京相当逗比,没心没肺的,这不利于国战气氛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