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大罗(二)(第2/3页)

比如在悍勇无畏的精神上,在战场厮杀的持久和耐力等长处上,充分给与了肯定和褒奖。

“能得有德的赞誉,那是他们的福分……”

似乎我的夸赞让他相当的受用。

“不过贵部,亦是颇有细柳营的古风啊……”

“无愧是在北朝威名赫赫的满万不可敌啊……”

相互吹捧了几句之后,我这才注意到左右的鸦雀无声。却是不知曾几何时,两边的人马已经悄无声息的暗自在气势和阵容上较起劲来了。

我带来的部下们看起来,无动于衷的在原地保持着肃立静默的队列,就仿佛对方是根本不存在的透明空气一般的。

相比之下,对方跃然于上的气势和情绪,就有些细微处的混乱嘈杂起来了。这高下之判立刻就分明了出来。

不过我带队前来可不是为了在人家门口斗气打脸的,一声令下,大多数人有恢复了那种轻松携意的行途常态,但依旧是暗自是对方如无物的态度。

不过,显然罗思谨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微处,或者说他根本不在意这些小节,而顺着我的疑问,介绍起这只出迎的人马来。

“这支便是拱卫辽城的安东守捉军……”

大名鼎鼎的安东守捉军,当然与我那只半调子的青州守捉军相比,这可是有着历史数百年,战功赫赫的老牌建制了。

最早可以上溯到第一代安东大都护薛仁贵,所辖的亲兵部曲。历代征讨下来击灭的番胡土蛮不计其数。直到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才一度断绝。

却又因为薛嵩和罗先的安东派遣军,而恢复重建起来,自此成为了拱卫历代安东道大都督和安东大都护的核心武装。

后来薛氏与罗氏渐行渐远,而在专注经营辽西故地的五路守捉,而将这个安东守捉的军序和名号,留给了依旧据有辽郡城的罗氏。

如今领兵前来充作一账的,自然也是罗氏旗下的大将之一,藩主的亲信卢毅信,添为两位安东守捉副使之一。而正使则是一般由藩主的继承人所兼任的。

此外,罗氏的旗下还有另外三只名为东宁、保定、定襄的类似常备军序,目前驻留在对敌的新城州(今沈阳市附近)和怀远的前沿要害;都是因为安东罗氏历代当任过安东大都护的缘故,而保留下来的专属军序番号。

然后又有所谓的“梁河、仓勿、盖牟”三大镇,分别管有数处驻屯性质的府兵,而负责在东面、北面和西南面进行地方戍防。

因此,最终按照过往留下来的序列计算,安东罗氏麾下,足足有三军三镇一守捉,整七只脱产的战斗序列。

当然了,按照罗思谨的说法,还可以聚集各地州县的散序藩兵,再动员起领内的青壮来充实军伍。

因为,辽东多山而民风悍勇,募集而来的青壮年们,自备弓箭和其他武装的不少,只要稍加阵形训练,就能派上用场。

外加上还可征调差遣那些分藩诸侯带兵前来聚附。

因此,在安东罗氏的全盛之期,带甲十万根本不是任何问题的,说到这一点,他难掩有一种自豪之情。

当然了,我自觉他的说辞,多半要打个打折扣的,以辽东如今的产出和局面,能够要的起那么多部伍也相当够呛的。

要是安东大罗氏真的就这么兵强马壮而充足无虞的话,那还何必大老远的把我找过来,还私下提出借兵的可能性干毛。

难道是要邀请我一同出兵攻打北朝阵营的势力么。

只是作为一个演员。嗯不,是潜在盟友的基本修养,我还是适当表示了惊讶和称道,以满足他的某种心情。

然后,一一见过出来相迎的若干位,驻留当地的罗氏亲族和家臣。其中既有与罗思瑾身份比肩,而负责居城事务的另一位家老罗贤陈为代表的一族,也有当代的内宰朱彦年,张义新为首的内臣,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