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战局(一)(第2/3页)

毕竟,这次北伐之中,朝廷从驻留畿内的直属中外军序里,委实派遣了好些兵马出阵,也不是为了作为某种陪衬和从属的角色。

事实上,相比这些常年对敌经验的延边部队,作为多年驻防中枢的军队,平日里难得有出阵立功的机会。因此,他们更需要相应的功劳和战绩。

或者说,安排在这些军队中的那些豪门显宦、大臣勋贵的子弟们,也都需要这个功劳和战绩,给自己的短暂或者长期的军中生涯,增添一份看得过去的资历和基础。

而到现在为止,除了那只与东南路行司,关系匪浅的新军右厢或曰御营左军之外,包括新军其余六部在内的中军资序,并没有多少可以,拿得出手或是令人格外刮目相看的出众战绩,最常见的只是随同大流,稳健获取一些集体运筹帷幄之下,奋力效勉之类,比较中庸泛泛的嘉奖和评定而已。

这毕竟是北伐前线,争权夺利归争权夺利,却容不得太多作假和虚报的余地,一个不小心或是处置不当,很可能就是丧师覆亡,连自家的性命和前程,都陪搭进去血淋淋的惨重代价。

因而,这才有了后方宣布特设御营军,直接划拨和接管了活跃在前沿,这几只表现出色的部队的举措,这是明摆的对前沿各路指挥将帅的某种敲打和鞭策。

故而他宁可摆出一种态度,将游击军这只明显连帅司也没法保证,就不出意外和变数的有生力量,尽量排除在掌控的目标和方向之外,而从名面上撇清干系。

正所谓得失皆非我所虑。相比攻取洛都的不世之功,这战地过程中些许的面子得失和小插曲,有算得了什么呢。

就在他围着洛都的沙盘模型,踱步兼推演无数圈,帐中也换过了第三遍的火笼之后。

随着一声形如天籁的通报,在推帐而入卷起的细细风雪之中,一名脸色被冬风吹的青白的军将,将他所期望的回应,连同封存的密匣一起奉送到他的身前。

“这便好了。”

他不由大喜过望的赞到。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须得我辈戳力以赴,国朝光复鼎新的不世大业,就在眼前了……”

……

阴晴不定的天色之下,河阳桥前依旧笼罩在隆隆炮声之中。

而在我随行的绒布背囊里,因为前番假冒信使的刺杀未遂事件,而立了大功的小猫咪薛定谔,只是抖了抖耳朵的绒毛,继续不亦乐乎的享受它的物质奖励,一大盆鱼肉制作的肉燕团子。

然后心满意足的发出某种断断续续的呜呼声。它已经习惯了这种嘈杂声响下的日常,不再老是攀着我的裤腿,可怜兮兮的拼命往我怀里钻。

挡在河阳桥前的南关城,还是没有被打下来,虽然比起武牢关的高厚,或是洛都城的巍峨耸立,都有所不如,但毕竟是屈指可数的天下名关之一。

城墙同样是条石奠基而大砖厚垒,敌楼、哨台、箭垒一应俱全,更兼环半临水而独据一城的地形特点,让人无法投入和发挥病历上的优势,而只能当面强攻。

不过着急的并不是我,我把这次当作新补了大量兵员之后的各营团,轮番阵前操行的机会。

起码在锻炼炮击之余,用辅助序列的土石作业,临时堆成成条形的高台,然后站在上面三列排射,以相对的等高压制关城的守敌,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做到的。

而对阵的子药打的多了,士卒的熟练度和准头自然就上去了,这是没有可以取巧的地方。当然,近身肉搏和派人攻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勾当,我是绝计敬谢不敏的。

多数时候,只是看着友军毫无取巧的,像飞涨的潮水般一波波的涌上城头,虽然数次取得了若干的立足点,但却在同样顽强而决然的守军拼死反击和阻挡下,又被一次次的击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