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年会(第3/4页)

至于最核心的政治和经济两院,我想都不会去想的,因为这两院又被称为小登科,他们实习的地方,直接在上城的那些署衙中,所谓最有前途的一群天之骄子,未来的政坛新星,或许就在他们之中。

仅次之的还有同文学院,也是京学里的一个大分院,里面也不仅仅是只懂嚼文断字的书呆子,而是作为朝野各个部门公文庶务的辅佐官,培养基地,也是一条不错的前程,是那些出身不够好的贫寒学子的首选,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才是科举的主力。

在场的生员,有五分之二都是这里的背景。

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在低层职位上积累一定资历后,寻机外放出去,以基层官僚副佐的身份,获得一个仕途的新起点。

虽然因为出身资历的局限性,奉诏入阁拜相是不要想了,但是各大部和大小九卿之中,获得一个主官以外的清要之职,还是有所可为的。

其他还有一些艺文、声乐科的生员,那就对我来说有些敬谢不敏了,虽然他们看起来很有才情也很有潜质,并且同样需要扶持和赞助人,只是对我来说我暂时不需要这些,不能直接增加生产力和战斗力的风花雪月之道。

没到场的还有一个比较生僻的理化分院,据说因为生员短缺师资不继的缘故,被撤废的呼声日高。

一番周游下来,我端着的东西还剩大半,却都已经冷掉了,正向端着回去换掉一些。

“国朝须得变革……先得求变与军中。”

突然一个敏感词,刺中了我的耳膜,不由自主的驻足停下来。听了一会才明白,正在说话的人,乃是一名京师大学中杜姓的武教导。

所谓京师大学堂培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事实上,自创校以来就提倡的是,君子六艺齐全的复古之道,其中也括了让士生,掌握骑马射箭的强身健体本事,而相应的教导,也是从武备大学,直接交换过来的现成教官。

不过这位武教导,在一个未来的文官占据大多数的场合中,提倡军事改革什么的,真大丈夫否?

不过,看他脸色通红,似乎有些喝多上头,在周围一群表情各异的高阶生员,起哄和鼓噪中,似乎越说越得劲。

“国朝军中,暮气日重……”

“区区清远之介,遂成动摇根本的内外大患……”

“……北朝大争之世,求变求活……”

“岭内却擎制日深,纷扰不定……”

“虽有精工良器,却胜势日蹩……”

“与从速者,当先练长兵……”

他打着某个醉咯,最后道。

“古今南北皆然……”

这里也有长枪党?还是那种能夸夸其谈式的多能论者……我不由轻轻笑了起来,却有些意味寡然的,放弃了某种期待。

所谓长矛者,古今中外门类繁多不一而概,从马其顿长枪方阵,雅典式小方阵,到中世纪晚期的西班牙大方阵,瑞士小方阵,戚式鸳鸯阵,乃至近代的空心刺刀阵,都可以算的上是某种删改版本的变体。

各种战术和配备的方式,按照时代技术水平和地区的物产分布,不断演化着。之所以会让这些半吊子、局外人、门外汉之类的,产生这种看起来很美的错觉。

只是因为长矛的装备成本相对较低,只需一个铁尖和木杆,或者干脆就是一只斜削尖头的木棍,就能完成最基本的配备。

理论上让一群农民拿起长矛就能算,看似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是想要训练他们分清楚左右和转向之类的基本队列,哪就是另一回事了。

起码要让他们有足够的营养和体魄,才能胜任基本列队和行进的要求,而不是面黄肌瘦还没见到敌人,被风一吹就倒,或是没走多远就脱力趴下了。

然后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依靠集体的力量和信心,去面对迎面冲过来的敌人和马匹,又是另一个层次的要求,同样没有取巧的机会,只能靠一遍遍的反复训练,把基本的对应措施和条件反射,刻在他们的本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