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丞相的反叛(第4/13页)

牌2 二十一年新郑发生反秦叛乱。(《史记·秦始皇本纪》)

牌3 二十一年韩王安死(于郢陈□山)。(秦简《编年记》)

牌4 二十一年昌平君徙居韩王安死处(郢陈□山),有敢死之士跟随。(秦简《编年记》)

牌5 二十一年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山)。(《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如此重新洗牌排列以后,最初看似没有关联的孤立的历史事件,大致可以看出某种隐约的联系来了。一些湮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事件,也可以由此复原出来。为了便于解读,请按照指示出牌。

请你打出牌1和牌2,组合起来看。秦王政二十年,已经做了三年俘虏的韩王安被秦政府迁徙到郢陈□山这个地方居住。第二年,新郑发生叛乱。这次叛乱,是由亡国后的韩国人民所发动的大规模反秦叛乱。这两件事情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来看看。

秦灭六国,韩国是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当时,韩国国小力弱,早已成为秦国的属国。秦王政十七年,当强大的秦军压境时,韩国无力抵抗,秦军不费吹灰之力灭掉了韩国。灭韩以后,秦国对韩王和韩国贵族作了宽大处置,韩国贵族都没有受到诛杀迁徙,他们的生命都受到保护,财产都予以保留。这一点,从张良家的境况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一共辅佐过五位韩王,长期出任丞相。韩亡以后,他一家继续居留于故乡,家中有家奴三百人和大量财产,都是祖上留传下来的,并没有被秦军没收。

对于被俘的韩王安,秦军没有诛杀,也没有流放,而是让他继续居留在新郑附近,给予宽厚的待遇。秦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以此怀柔韩国遗民,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减少抵抗的阻力。这种做法,用现代的事情来比喻的话,相当于统战政策。

三年以后,秦政府将韩王安从新郑迁徙到郢陈□山。秦政府为什么要将韩王安迁徙到郢陈,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根据这件事前后的局势作合理的推测。秦王政十七年,秦军灭韩,十八年攻破赵国首都邯郸,秦灭六国的战争步伐加快了。二十年,中国历史上一件有名的事件发生,这就是燕国太子姬丹派遣勇士荆轲刺杀秦王。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从心理上深刻地影响了秦王嬴政。他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重大的刺激,从此戒备诸侯各国的人,特别是对诸侯各国的王室贵族加深了仇恨,加重了报复。就在荆轲行刺失败的当年,秦王命令秦军对燕国实行报复性攻击。次年,秦军攻克燕国的首都蓟城(今北京)。从以后的历史来看,秦军对燕国的贵族进行了相当严酷的诛杀。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秦王嬴政修正了灭韩时实行的宽大政策,做出了将韩王安迁徙的决定。他命令将韩王安迁离韩国本土,割断他和韩国人之间的联系,防备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由于韩国毕竟不同于燕国,并没有对秦国作殊死的抵抗,秦王也就没有将他迁徙到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而是将他就近迁徙到郢陈,在日渐严厉的处置中留下了温和的余地。然而,事情的发展与秦王的预料相反。秦灭韩以后,韩国人民反抗秦国、复兴祖国的愿望并没有消亡,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地下的抵抗。韩王安被迁徙的事情,反而成了韩国人反秦活动由地下到地上、由隐蔽到公开的导火线。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新郑暴发了大规模的反秦叛乱。

以上,就是我们组合牌1和牌2,作出的新的历史解读。

4. 打出后三张牌

看来,牌1和牌2的组合,表面文字简单,事情后面的背景却相当复杂,有了上面的解读以后,再请你打出牌3。于是,我们接着牌1和牌2的背景,顺着牌序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