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接替吕不韦做丞相?(第3/7页)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大体的关系,昌平君可能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的外孙,秦始皇的祖父安国君(孝文王)的外甥,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子异的表兄弟,秦始皇的表叔。如果是这样的话,昌平君是横跨秦楚两国王室间的人物。以楚国的王系而论,他是楚国的王子,有王位继承权;以秦国的后宫关系而论,他属于宣太后以来一直掌控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也是天生的权贵。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既有资格在楚国的政权中枢活动,也有资格在秦国的政权中枢活动。至于他为什么没有随同父亲回到楚国,而是留在秦国,后来长期在秦国政权的中枢活动,成为秦国政坛上非同寻常的政要,这是又有别的原因,又有别的故事了。

3. 被抛弃的母子

公元前263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四年,楚顷襄王三十六年,熊元的父亲,第四十代楚王顷襄王熊横年老病重,可能不起。已经在咸阳做了十年人质的王太子熊元得到消息,急于马上回到楚国,看望父亲,处理可能出现不测的后事。然而,他的岳父秦昭王却不愿意马上放他回去。理由嘛,简单明了。秦昭王想借势捞一把,以放熊元回国为条件,要挟楚国,获得实际利益。

熊元到秦国做人质,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以王太子傅的身份一直伴随着他,成为他最信赖的亲信,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春申君黄歇。熊元与春申君彻夜商量对策,务求早早归国。当时,秦国的丞相是应侯范雎,深得秦昭王的信任,不但与春申君关系良好,也与熊元关系亲密。于是春申君找到范雎,直接商谈让熊元归国的事情。

谈话中,春申君说:“请问相国是否真的善待我家太子?”范雎回答:“当然如此。”春申君接着说道:“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秦国不如送太子回国。太子回国后如果被立为王,一定会厚重地善事秦国,也一定会无量地感德相国,如此一来,秦国可以说是得到友好之国楚国的亲近,相国则可以说是在楚国储存了万乘之邦的力量。如果不放太子回去,太子留在秦国,终究不过是咸阳城内一布衣而已。太子不得归,楚国不得不另立太子,心生怨恨必然不会善事秦国。如此一来,不但秦国会失去与友好之国的亲近,相国也将断绝与万乘之邦的协和,这不是贤明的做法,希望相国深思熟虑。”

范雎是出身于魏国的游士,思路敏捷,精明于国事己事的利害。一番话下来,他当即明白,请春申君不用多说了,立即面见秦昭王,将留送熊元的利弊一一呈明,请秦昭王重新计量。秦昭王考虑后说:“让太子傅黄歇先回去看望楚王的病情,回来以后再作商量。”

秦昭王的态度有所软化,但仍然不愿痛痛快快地放熊元归国。春申君是足智多谋的人,他为熊元出主意说:“秦国之所以扣留太子,无非是想从楚国得到好处而已。如今太子尚没有力量满足秦国求利的欲望,在下甚为忧虑。如今的楚国朝中,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如果楚王一旦有不测,太子又不在的话,他们一定会被立为继承人,太子也就不可能即位奉祀宗庙了。以臣下之计,滞留不如亡归,请太子与回国的使者一道,乔装归去,臣下留在这里应对,大不了一死而已。”

于是熊元变更容貌服装,扮作归国使团的车马驭手,一行人马急急奔武关而去。春申君留在熊元的邸宅,假装太子,称病不出。估计太子已经远去而无法追及以后,春申君才到秦宫求见秦昭王,呈明事情原委,说明熊元已经归去,他说:“臣下(黄)歇大罪当死,请求赐死而无怨言。”秦昭王大怒,准备让春申君自杀。应侯范雎劝谏秦昭王说:“黄歇身为人臣,为主公挺身而出,不惜一死,深得主仆之义。太子如果被立为楚王,必定会重用黄歇,与其听其自杀,不如无罪释放他回国,以此显示秦国对于楚国的亲情和厚道。”秦昭王勉强息怒,同意放春申君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