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太子去世,媚娘重导权力部署(第6/12页)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开春,新年喜庆还未散尽,于阗王尉迟伏阇雄和波斯王卑路斯同时来到长安,一个是来邀功的,另一个是来求救的。伏阇雄凭自己的力量和阴谋击退了吐蕃,自然希望进一步扩充实力,而李治此时也无暇多顾及西域,于是设立毗沙都督府,册封伏阇雄为都督,间接承认了其对于阗十州的统治;至于卑路斯,说是觐见还不如说是逃难,波斯被大食打得无立锥之地,早已名存实亡,他带着家眷仓皇逃到长安,恳求大唐出兵帮忙,李治哪还有那闲心?只能好言安慰,赐了他醴泉坊的一处宅邸,让他暂且住下。

哪知吐蕃的消息实在灵通,二王到长安没几天,吐蕃使者紧随而至。先前双方罢兵,约好西域暂为两家共有,伏阇雄驱逐吐蕃、入唐请封破坏了约定,噶尔兄弟本就恨透伏阇雄,眼见大唐又与他勾勾搭搭,岂肯罢休?但吐蕃使者很高明,决口不提毗沙都督府之事,反而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与吐谷浑复修邻好;第二,请求通婚。

听上去堂而皇之充满友好,实则不然。吐谷浑在鄯州复立后根本无法自存,此地位于边界,部众不是投降吐蕃就是四处逃亡,诺曷钵已经成了光杆可汗,无奈之下李治只好又将其迁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境内,并置安乐州使其苟延。吐蕃打着复修邻好的旗号,其实意在图谋鄯州之地,这是李治不能容忍的。

至于通婚这个要求,更是难以接受。现在两国关系早已不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那会儿了,随时可能剑拔弩张,大唐的公主嫁过去就等于是人质。而且当年的文成公主只是宗室之女,被李世民认为己女,但这次吐蕃一张口,竟要李治的亲女儿太平公主!

且不论此去是否有危险,李治、媚娘膝下仅此一女,年纪又小,怎忍弃之于他乡?可眼见吐蕃使者“卑辞厚币”,用软刀子割肉,又不宜与之翻脸——首先,自大非川之战后唐军颇有畏惧之意,这时候难以找到合适的将领;再者,新罗负隅顽抗,为了表示抗唐的决心,金法敏又进一步册封安舜为报德王,伪高丽政权成了新罗的国中国,安舜也表示愿做藩屏,永远尽忠新罗,为根除这麻烦大唐投入了大量兵力,根本无暇西顾。

关键时刻还是媚娘想出一个办法,太平不是名义上出家为外祖母祈福吗?干脆连日赶工在禁苑内建了一座太平观,使太平正式出家为道姑,连装束都改了。吐蕃使者得知消息,再不能强人所难,便说些不阴不阳的客套话,辞驾回国——事情算是敷衍过去了。但麻烦并没有完,大唐复辖西域之地,又拒绝吐蕃一切要求,再度开战的日子恐怕不远啦!

由于这一桩桩烦心事,李治稍有好转的病体又开始变坏,莫说是看奏疏,连隔天一次走过场的朝会都快成了折磨,于是再度下诏,以太子监国。然而现在全天下人都知道,太子是一个比他父皇病得更严重的病夫,岂能肩负重任?

实际上太子监国只是一个名号,日常政务还是由皇后处置,最后颁布太子的教令或以太子名义批示奏疏。而太子有病,这最终的决定权自然落在太子辅佐者身上,也就是兼任太子庶子的宰相们。这实在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权宜之法,且不论效果如何,媚娘与郝处俊为首的几个宰相早结成了冤家。媚娘拥有中宫之贵,有一群参谋机要的北门学士,又能向李治吹枕边风,宰相终究是人臣,想把她赶回后宫是办不到的;而宰相掌握三省行政,人脉甚广,又有辅弼太子的名分,有权驳回皇后命令,就算媚娘想罢免他们不通过李治也不行;偏偏李治大半心思都在养病,不愿过问乱七八糟之事——于是就成了拉锯战,媚娘和宰相们谁也奈何不了谁,国家行政就在这种半僵持的状态下勉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