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争权夺利(第4/6页)

根据孙文的遗愿,他希望葬在南京郊外的紫金山,那里靠近明代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建造陵墓的计划很快就付诸行动,但过了漫长的5年时间才最终完工。

鲍罗廷没有参加葬礼。预感到情况不妙的他已经返回了广州。在那里,麻烦确实就要来到了。

孙文去世之时,国民党正准备发动进攻,清除曾于1922年将孙文和庆龄逐出广州的那个令人厌烦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制订这个惩罚性讨伐计划的是新来的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

加伦是个浑身充满干劲儿的人,他喜欢像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们那样,坐在敞篷汽车里,在手持上膛的左轮手枪、脚踩汽车踏板的卫兵的护卫下,在广州城里巡视。有人说他是个叛变的法国人,有人则说他是个奥地利人,被布尔什维克抓住后才投靠了共产党。实际上,他本来是个俄国农民,1916年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其他在中国的苏联顾问大都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毕业生,而加伦却从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他是位天生的战术家,曾4次获得苏联最高军事奖章“红旗勋章”。(不过这些都毫无用处,在1937年的大清洗中,斯大林让嗜血成性的矮个子叶佐夫杀了他。)

加伦治军非常严格,这给蒋介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给蒋介石脸上增光。他以过人的军事才能指挥了1925年讨伐陈炯明的战斗,给蒋介石争夺国民党控制权添加了资本。在当时大多数观察者的眼里,蒋介石接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有很多人的名气都比他大。

公认的最主要的几个竞争对手有右派的胡汉民、中间派汪精卫和“左”派廖仲恺。此外还有一个躲在幕后的第四候选人,公众并不熟悉他,但他跟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都很熟悉,他就是好斗的上海右翼分子中的头号人物——青帮首领杜月笙。

杜月笙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控制国民党。第一,直接被提名成为孙文的继承人。从正常程序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小。第二,通过选举,找一个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傀儡接班。作为一个瘾君子和黑帮大佬,杜月笙肯定早就明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一个代理人来实现他的野心。他有两个人可以用——培养了15年的军队门生蒋介石,以及他在上海的商业伙伴、瘸腿的百万富翁张静江。不过,杜月笙必须间接行事,由于鲍罗廷的存在,任何明显反共的候选人都不可能当选。

优柔寡断的中间派小白脸汪精卫缺乏坚实的权力基础。他充其量只能当一个过渡人物,担任临时教皇的角色。他和瘦弱精干的右派胡汉民是死对头,谁都瞧不起谁,估计他俩的力量会彼此抵消。

他们当中明显占优势的是在美国出生的“左”派廖仲恺,他是杜月笙间接夺权路上的最大障碍。廖仲恺是鲍罗廷的最爱,也是胡汉民的密友,所有人都喜欢他,孙文的遗孀宋庆龄更是如此。

廖仲恺是旧金山一位中国商人的孩子,后来他去日本继续求学,对孙文倡导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兴趣。崭露头角的“左”派分子廖仲恺偶然遇到了雄心勃勃的右派胡汉民,两人后来成了终生好友。胡汉民主张个人独裁,廖仲恺更钟情于激烈的社会改革。廖仲恺认为,中国已经被自私自利的金融资本剥削得太久了,他认为应该限制资本主义,允许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并且可以通过消费合作社购得各种制成品。他要求最大范围地实现民主,却没能说服孙文直接从农民那里获得支持——在20世纪20年代,即便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个想法也有点太激进了。那时候中国共产党希望效仿苏联模式,依靠工人阶级发动革命。

最终说服孙文寻求苏联支持的人是廖仲恺。鲍罗廷喜欢他,无论什么事总喜欢让廖仲恺来替他办。孙文去世时,廖仲恺担任黄埔军校的高级党代表,政治地位与蒋介石不相上下。同时,他还担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的省长。如果按照事态的自然发展,廖仲恺最有可能成为孙文的继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