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惊险(第3/5页)

玄宗见杨家姐妹齐齐提起此事,心中不免心动,但闻耳边高力士轻咳一声,想起力士所言,一时沉默无语。

杨钊道:“陛下,臣也同意几位国夫人之言,莫如臣来举荐王源入翰林院如何?”

见杨家姐妹步步紧逼,玄宗似有意动,高力士不能保持沉默缓缓开口道:“杨度支,岂能如此随意荐人入翰林?当年李白是特例,可一不可二,你们何必让陛下为难?”

杨钊道:“怎么是为难之事?这是件大好事啊,难道高爷不认为王源是个人才么?”

“当然是人才,但朝廷有科举取士之制,杨度支要举荐,也是举荐王源参加科考才是。若直接荐入翰林,岂不是让天下士人不满,让陛下落得骂名么?”

杨钊摇头笑道:“怎么是骂名呢?这事儿明显是陛下不拘一格纳贤的佳话才是。高爷也不打听打听,李白入翰林之后,天下士人欢欣鼓舞,均钦佩陛下识人之明。当然李太白为人不羁,后来弄得有些人不高兴,逼着他离开了长安,那是另外一回事。李白离开长安后,天下士人一片哀叹之声,引为憾事。若陛下能再开特例,乃是提振人心之举,我大唐士人必再次振奋不已。”

王源暗挑大指,杨钊果然能言善辩,这话说的也是在理。今日的形势自己也看出个七八分,本来是要举荐自己的,可高力士在当中拦着,不得已杨钊只能和高力士正面交锋了。王源现在对杨钊倒是有极大的好感,虽然杨家是要利用自己,但能为了自己的事情当众和高力士对辩,这可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但听高力士呵呵笑道:“度支郎的话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明摆着放着科举之途不走,偏偏要直接举荐,这岂不是给人留下不雅口实?若都如此,我大唐士人岂非要人人钻营门路,那还要科举之制何用?王源若真有才能,科举一样可进仕,何必授人以柄?”

杨钊冷笑道:“科举之途么?当年太白考科举中了么?但谁又能否认李太白是我大唐第一才士之名?远的不说,就拿月前右相李林甫所主持之春选国考之事来说,全大唐应考之士两千七百余人,无一中举,呵呵,高爷给我解释解释。”

一旁垂目静听的王源心头一紧,杨钊这话说的可过分了,这是被高力士逼得急了,自己乱了阵脚。此言一出要被抓住痛处了。而且王源听他说国考春选无一得中,顿时想起了杜甫来。可怜杜甫是为了这次国考而来,却不得不再一次失望了。

高力士果然敏锐的抓住了杨钊的语病,淡淡笑道:“原来度支郎打心底里对我大唐科举毫无好感,刚才的话似乎也是暗讽李相国的春选国考是场闹剧不成?你的心不小啊,这是想一竿子推翻,另起炉灶么?”

杨钊惊觉失言,忙掩饰道:“我可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就事论事罢了,高爷不用给我戴高帽子。我忠心耿耿为陛下办事,见了王源这样的人才自然想要举荐,可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高爷你何必给我下套。”

高力士正要说话,玄宗阴沉着脸低喝道:“都给我住嘴。今日本是赏花游乐之日,被你们闹得心境全无。杨钊,你枉议朝制,映射他人,当真是无法无天。力士,你何必跟他们一般见识,跟杨钊在这里争吵,成何体统?你们是成心让朕心情不好么?”

高力士和杨钊赶忙跪下请罪,杨贵妃和三位国夫人也立刻跪倒,李龟年及周围众侍者也跪了一大片,王源无可奈何,也只得跪下。

玄宗脸上的怒气慢慢消散,无力摆手道:“起来吧,都起来吧,朕只是想好生的陪着爱妃散散心,和你们一起乐呵乐呵,你们偏偏要拿这些事来闹心。你当朕不知道你们的心思?朕什么都懂,只是不说罢了。你们闹不合,朕便不开心。朕也不责罚你们,今日之事再也休提,谁要是嚼舌根,立刻打死。杨钊,你好生的替朕办事,非你分内之事不要多嘴。力士,你的一片忠心朕都明白,但朕连提拔个人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么?你也不必太过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