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4/50页)

③标准化原则。只有标准化才能批量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为广大民众提供他们支付得起的廉价建筑。标准化因此除了技术上的考虑之外,同时也是为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的必要手段。另外,由于标准化,建筑施工就可以采用组装的方法,组装方法也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基本施工手段。

德国工作同盟的Logo。

④反装饰主义立场。装饰造成不必要的开支,造成浪费,造成建筑无法为大众服务,因此,反装饰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立场问题,不仅仅是装饰思想的问题,所有的现代主义大师都有明确的反装饰立场。

⑤中性色彩计划。无论从造价考虑还是从反装饰立场考虑,色彩计划必然是中性色彩的,即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的色彩计划,包括混凝土本身的色彩(称为“清水混凝土”)符合现代建筑的意识形态和技术要求。

(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考虑,室内采用自由空间布局,尽量少用隔断空间的永久性墙面。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在图板上,用预想图来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节约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效益作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来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国家进行试验,即德国、俄国和荷兰。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在意识形态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设计为无产阶级服务;荷兰“风格派”运动则集中于新的美学原则探索,是一场比较单纯的美学运动;德国现代设计运动从德意志“工作同盟”开始,到包豪斯设计学院为高潮,集欧洲各国设计运动之大成,初步搭建起现代主义设计的架构,战后影响到世界各地,成为“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基础。

(一)德国的“工作同盟”

德意志“工作同盟”(the Deutscher Werkbund)是德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个组织成为促进德国设计 发展的核心,对日后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德国现代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于这个名称的中文翻译,一直以来比较混乱,有译成“工业同盟”的,有译成“制造联盟”的,等等。其实这个名称的德文原意相当于英语的“劳动者联合会”,从它的运作来看,也主要强调促进社会和设计界、工业界和设计界之间的沟通,在于通过宣传来提高德国设计的总体水平,因此我觉得译成“工作同盟”比较合适。

世纪之交,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欧洲其他国家“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德国曾经有过一个类似“新艺术”运动的设计运动,称为“青年风格”运动(Jugendstil),这个运动发展得相当广泛,是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一个分支。

1902年左右,开始有部分人从“青年风格”运动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现代设计运动的中心。其中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是彼得·贝伦斯。他的设计活动开始于1907年,他为德国电器公司(AEG)设计企业形象,利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设计单纯“真实”的产品,如电风扇、台灯、电水壶等等,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相比于较早进行探索的具有浓厚历史装饰风格的“毕德迈耶风格”(Biedermeier style),清新的“青年风格”派、彼得·贝伦斯的设计探索都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德国提倡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人物是德国建筑师、作者、外交官霍尔曼·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 1861—1927),他曾经组织大量的研讨会,研究设计的问题。他反对任何艺术风格(包括“青年风格”),追求没有风格的所谓“明确的实用性”,宣扬功能主义。他曾担任普鲁士政府的官方顾问,力主对德国美术教育体系进行大力改革,将杜塞尔多夫的贝伦斯、柏林的布鲁诺·保罗(Bruno Paul, 1874—1968)、布雷斯劳的汉斯·帕尔齐格(Hans Poelzig, 1869—1936)等一批富于改革精神的建筑家、设计家推上当地美术学院领导的地位,从而引导了对美术教育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