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短歌(四)(第2/3页)

“啪!”“啪”“啪!”南岸的床弩,展开了第一轮齐射。十几支粗大的弩杆贴着水面,如梭鱼般扑向大船。

李顺和李彪兄弟俩调整航向,极力操纵大船闪避。然而,船只的行驶速度毕竟比不上巨弩的飞行速度,耳畔只听“嘭”“嘭”两声闷响,左侧船舷贴着吃水线的位置,立刻被弩箭射出了两个头盔大的窟窿。

船速猛地一缓,船身缓缓倾斜。“大春、周信,跟我下去补船。”郑子明抄起一块门板,大吼着冲向底舱,一边跑,一边流水般发布命令,“顺子和彪子继续操舵,其他,去寻找在兵器,准备反击!”

“小心!”陶大春卸下另外一块舱门追上,侧着身体,将郑子明挡在了背后。

“嘭,嘭!”又是两声巨响。另外两支攻城弩贴着吃水线凿进底舱,扁平的弩锋继续向前戳了四五尺远才停了下来,几乎与二人擦肩而过。

“攻城凿,他们动用了攻城凿!”第三个冲入底舱的周信大惊失色,哑着嗓子提醒。“是幽州军的攻城凿,契丹人从来不懂得用这东西!”

“补船!幽州军也是契丹人!”郑子明看了他一眼,冷静地上前,将两支失去力道的攻城凿,挨个倒推出舱外。随即,用舱门板奋力压住一处正在向船内涌水的窟窿。

拜波涛起伏所赐,四处被攻城凿砸出来的窟窿,大部分时间都位于吃水线之上。只有在浪涛打过来时,才会有水流涌入。因此,堵起来倒不怎么废力气,只是要随时冒着被下一根攻城凿透体而过的危险而已。

大船猛地一晃,开始转向。很显然,正在操舵的李顺和李彪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让船身更靠近北岸,去挨更多的羽箭。增大船身与南岸之间的距离,以免幽州军的攻城凿有更多机会发威。

密密麻麻的羽箭撞击声,在船舱外响起,刹那间,宛若雨打芭蕉。四名沧州勇士抱着木板冲下底舱,推开郑子明,开始封堵其他窟窿。陶大春向周信打了个手势,强拉着郑子明拾级而上,“契丹人没来及搞破坏,船上应该还留着咱们的武器。找出来,咱们不能光挨打不还手!”

“找床弩,咱们的床弩比幽州军的操作便利!”周信将木板交给身边的弟兄,转过头,硬推着郑子明往外走。

郑子明理解弟兄们的一片苦心,只能顺势走上甲板。放眼望去,只见河道两岸,密密麻麻站满了人。无数契丹勇士,拉圆角弓,将羽箭和火箭,不要钱般朝自己头顶上送。

陶勇独自一人,举着盾牌,一边遮挡从天而落的箭雨,一边努力调整固定在左舷上的弩车。这种简易弩车,是沧州军工匠专门为战船定制,完全由诸葛弩按十倍比例放大而成。虽然威力不如守城用的床子弩,但操作起来却简单了许多。紧急情况下,只需要两个人相互配合就能完整装填和射击,并且能够一次三发。

“周信留下协助勇子。大春,咱们去右侧甲板,不能光挨打不还手!”郑子明立刻从陶勇的举动上受到提醒,果断下令。然后拉着陶大春扑向船舱的另外一侧。

陶大春担心他的安全,本想阻拦。然而看看南岸因再度装填完毕,正准备发射的床弩,猛地一跺脚,抄起盾牌快步跟上。

兄弟二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将契丹人没来得及破坏的船弩,调整到位,然后齐心协力转同绞盘,拉开弩弦。随即,快速将三支修长的弩箭,挨个装填进了发射槽。

“啪!”“啪!”“啪!”南岸的弩车,开始了第三轮齐射。粗大的弩杆,在水面掠出一道道笔直的白线。

因为距离越拉越远的缘故,这次只有一支床弩命中的船身。其他数支,全都徒劳地打了水漂。引起南北两岸,叹息阵阵。

“该我了!”郑子明一把推开陶大春,瞄准南岸的一座床弩拉动机关。“嗖——”“嗖——”“嗖——”,三弩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