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春(二)(第2/3页)

“臣,臣等有负先皇所托,死罪,死罪!”听刘承佑提到了开国皇帝刘知远,四名顾命大臣,更是没脸自辩。再度躬身下去,面红如枣。

“罢了,朕说过,不想追究任何人!”刘承佑笑了笑,大气地摆手。“尔等说不要朕亲征,朕就听尔等的。但如何拒敌,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让南唐和南楚血债血偿,尔等必须尽快拿出个方略来,给朕过目后,再尽快付诸实施。几位爱卿,朕这个要求,尔等可能答应?”

“这……”史弘肇、杨邠、苏逢吉、王章四人被问得相顾失色,半晌,才艰难地回应,“既然陛下有意小试牛刀,臣等,臣等遵旨!”

“那好,咱们就说定了。今后君臣齐心协力,打个太平盛世出来!”刘承佑终于心满意足,大笑着敲砖钉脚。

登基这么长时间以来,直到今天,他才终于品尝到了一丝圣明天子的滋味。怎么可能不喜出望外?至于即将打过河来的南唐与南楚,不过疥癣之痒尔!刘承佑相信自己伸伸手指头就能解决,根本不用太耗费心思。

有了高兴事儿,当然要与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因此,接下来的时间里,刘承佑表现得非常痛快。将四个顾命大臣的所有本章,都原封不动照准。随即,把袖子一摆,宣布今天的议事结束,请贴身太监替自己送四位顾命大臣出宫。

“陛下早点安歇,微臣告退!”苏逢吉第一个躬身施礼,然后快步走向了御书房的屋门。抬腿之际,却被门槛绊了个趔趄,差点一跤摔倒。

“老臣告退!”“臣告退!”“微臣告退!”史弘肇、杨邠、王章三人,也相继施礼,然后怀着重重心事地跟在了苏逢吉身后。

四个人原本是一同入的宫,离开时,却分成了前后两伙。苏逢吉连招呼都没打,自己跳上马先走了。剩下的史弘肇、杨邠和王章三人,则拉了坐骑的缰绳,沿着皇宫前的天街徐徐而行。

还远不到日落的时候,街道上行人很多,见到了枢密使和中书令的仪仗,都小心翼翼地躲在了路边,然后翘头踮脚,满脸崇敬。

这年头,整个汴梁有几个人不知道,被侍卫们前呼后拥保护在马背上的那三个人,是整个大汉国的擎天之柱。有史枢密在,汴梁城就无兵火之忧。有杨中书和王计相在,官府就轻易不会做出横征暴敛之举。而乱世当中,老百姓最迫切所求的又是什么,不正是能有一夕之安枕,能少交点税赋么?至于皇上能不能在朝堂上一言九鼎,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史弘肇、杨邠、王章三个,却没心思享受百姓们崇拜的目光。都是成了精的老江湖,他们岂能到现在还发现不了小皇帝刘承佑的真正打算?然而,他们反复思量之后,却不得不痛苦的承认,自己拿不出任何办法来应付。顶多,顶多是消极地做一些拖延而已!

小皇帝长大了,开始对权力表现出了极其浓烈的欲望。而他们几个顾命大臣,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在“还政于君”和“继续顾命”之间,做一个抉择。

若是小皇帝有他父亲一半儿的本事也好,即便贪权,即便喜欢独断专行,至少,他能保证大家伙豁出性命来夺取的江山,不至于落入别人之手。可事实偏偏又残酷得令人浑身发冷,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皇帝刘承佑身上露出了越来越明显的昏君迹象。如果大权独揽,恐怕非但江山会易主,几个曾经的顾命大臣,估计也是谁都无法得到善终。

“不行,这样下去绝对不行!”想到恐惧之处,史弘肇忽然大叫出声。根本不在乎周围有多少双耳朵,多少双眼睛。“必须把郭枢密召回来,大伙一起商量个办法。只有他鬼主意多,也只有他,最能摸住陛下的脾气!”

“召回他,河北怎么办,尽数送给契丹人,如同燕云十六州那样?还是放任符彦卿去割地称王?”杨邠回过头,狠狠瞪了他一眼,低声反驳。“如今之际,不是要急着召回郭枢密,更不能自乱阵脚。而是咱们剩下的四个顾命大臣,必须齐心协力,别给人各个击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