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众生(四)(第3/3页)

郭允明则继承师父的空缺,成了节度使府最年青,最出色的鹰奴。

他调教出来的猎鹰,是整个节度使府,乃至整个河东最好的。没法不引起节度使刘知远的关注。

然后,他又从养鹰猎奴变成了节度使的马童,贴身小厮,内府二管事,如是一步步爬到了刑名书吏位置,一步步洗清了身份,从奴仆变成了良家子,名门之后,一步步变成了现在文武双全的郭长史。

期间所付出的辛苦和代价,不足为外人详说。

但是,郭允明却清醒的知道,自己能拥有眼下的这一切,与自己无人能及的耐性息息相关。

他曾经跟节度使府内养的猎鹰比耐心,几天几夜不吃不动,只是彼此盯着对方的眼睛。直到那头猎鹰支撑不住,率先垂下高傲的头颅,乖乖地去喝水进食。

他曾经把一只腿上流着血的公鸡拴在树下,自己蹲在树上几天几夜。直到一头被他盯上多时的红色狐狸失去警惕,从山洞里钻出来扑杀公鸡,随即被他用网子扣住,生擒活捉。最后变成刘志远爱妾最喜欢的一件皮领。

耐心和警觉,造就了他,给予了他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他要用自己的耐心和警觉,挖出南岸黑夜中那个对手的真容。

盯着,盯着,一眼不眨,他像真正的一座木雕般,从不挪动分毫。

全身的血流都几乎停止,苍白的脸孔,也被夜风吹得几乎麻木。不知道又过了多久,忽然,黄河南岸亮起了几点火光。

非常微弱,就像盛夏夜里的鬼火一般,迅速滚上了河滩,随即,又迅速远去。

同时,滚滚的涛声背后,隐隐传来几声微弱的鹤鸣。宛若秋风掠过芦苇的叶子,纤细而又悠长。

是铜胡笳,替刘知远指挥过猎鹰的郭允明,对此非常熟悉。哪怕是再微弱,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铜胡笳,是当年沙陀人出战时最常用的联络物品。

如今,天下豪杰麾下的队伍中,依旧保持着很多沙陀族习惯的,只有两家。

一个是曾经在后唐明宗麾下效过力的沙陀人刘知远,现在的汉王。

另一个,就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养子李存审的第四子,李彦卿。

数年前为避嫌恢复姓氏为符,受封许州节度使,祁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