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草根俊杰(第3/5页)

邓艾一进尚书台,就提出一项重大建议。什么建议呢?

在这时,曹魏有心扩大屯田的范围,积累粮食,为进攻和消灭孙吴提前做准备。但是在哪里扩大屯田,怎么样扩大屯田,曹爽手下的尚书台官员们,既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更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从来没有接过地气,所以都不敢接手这个烫手的项目策划。邓艾则不同,他不仅长期读书,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屯田农民出身,而且经常把学到手的军事知识,用来指点江山,在这方面早就具有实践经验。邓艾立即接过这个项目,要好好露他一手。他很快离开京城洛阳,直奔东南,沿着淮河北岸的大支流颍水,认真实地踏勘,一直踏勘到淮河之滨,回来就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他报告的原文,《三国志》卷二十八《邓艾传》有详细记载,其要点有三:一是屯田区的扩大,就选在土地肥沃、水流充沛的淮河两岸,这是进攻孙吴时,我方大军的必经地带。二是要把这里的河渠系统,彻底加以改造,加宽加深再加固,使之具有双重的军事功能:平时排泄洪水消除水患,使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从而保障军粮的增产和储备;对孙吴作战时,又可以作为漕运的干线通道,从而保障前方的军粮供应。三是专门安排五万军队,每年按照十分之二的比例,轮番让一万人回家休整,经常保持有四万人马在此屯田;六七年间,可以积累起十万精兵足够吃五年的粮食。凭借这样充足的储备,向孙吴发动毁灭性的进攻,就胜券在握了。

报告一交上去,立即得到军界元老司马懿的高度赞赏,认定这是一份极具长远战略眼光的重大军事策划,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结晶,不仅将之很快付诸实施,从此还对邓艾特别加以提拔重用,安排他到作战部队当中去大展身手。邓艾也没有辜负这个伯乐的赏识,进入军队后,当军事参谋当得出色,当领兵将领也当得出色。到了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执掌朝政的时候,邓艾已经升为讨寇将军,兼任汝南郡太守。这豫州的汝南郡,是一个很著名的大郡,能够当上这里的行政长官太守,说明邓艾已经开始在军政界崭露头角。

在做人方面,他最突出的表现是懂得报恩。地位上升了,权力变大了,他却完全没有忘本。一到汝南郡的任上,他就要去完成一桩藏在心头很久的愿望。什么心愿呢?两个字:报恩。报谁的恩呢?“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他所管辖的汝南郡,就在襄城县屯田区的东边,两者紧紧相邻。当初他在屯田区看守稻田草堆的时候,一位同事的父亲,看他家里日子过得艰难,就经常给他经济上的资助。拿到资助的邓艾,有什么反应呢?《三国志》卷二十八《邓艾传》上记载了五个字:“艾初不称谢。”这里的“初不”,准确含义是完全不。他为何完全不道谢呢?这就是他为人的个性了:一是因为人家的恩情太大,话再多也无法表达心意,何况自己说话还结巴,干脆就来一个“大恩不言谢”。二是因为他当时就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现今不必说空话。好,现今我邓艾时来运转了,报恩的时候也到了。于是他来到屯田区,找到恩人的家。可惜那位同事的老父亲,早已死去。邓艾吩咐下属,代表自己到墓地上,隆重祭拜一番;又给同事的老母亲,献上一大笔钱财和生活用品;最后又举荐那位同事,担任自己以前当过的职务,也就是向中央汇报的“计吏”,从而使对方也有向上发展的机会。一句话,他知恩图报,是一个地位变了而良心完全没有变的人。老实说,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

在做官和做人两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的邓艾,后来被调往西部的关陇战区,从此成为蜀汉最后一位主帅姜维的克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