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孔明之谜(第5/6页)

以往有一种说法,见于唐代人撰写的《晋书》卷八十一《陈寿传》。说陈寿此举,是为了发泄私愤,因为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下属,马谡在街亭失利被诸葛亮处死,陈寿的父亲也受到连累被处以髡刑,即剃光头发做苦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轻视陈寿,云云。这种说法,既与事实不合,也没有触及深层的玄机。而玄机,就在诸葛亮的冤家对头司马懿身上。

诸葛亮在前线北伐的七年中,最后四年一直采取积极进攻,希望与对方的主帅司马懿一决雌雄。而从司马懿这边来看,二十多年军事生涯,恰好就是这四年,最为黯淡无光。在这之前,他曾经全歼孟达的叛军于上庸;在这之后,他远征辽东公孙渊,攻灭淮南王凌,那都是料敌如神,战功辉煌。唯独中间这四年,第一战就因自己指挥失误,造成名将张郃战死沙场;此后又一直采取缩头乌龟战略,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即使对方送来妇女的衣饰加以嘲笑,他也不出兵决战,连下属将领都敢当面说他“畏蜀如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对诸葛亮用兵才能的任何赞扬,都等于是对司马懿用兵才能的贬低。而陈寿的《三国志》,撰写在西晋武帝时期,西晋武帝司马炎是谁?就是司马懿的孙儿呀。于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用兵才能,就成为陈寿最难下笔的地方,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摊上大事儿。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做出这样的负面评价,虽然并不准确,但却可以理解。

更为麻烦的是,最先评价诸葛亮用兵缺乏应变才能的始作俑者,不是陈寿,而是司马懿本人。《晋书》卷一《宣帝纪》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屯兵五丈原,一再向司马懿挑战。曹魏朝廷关注战况的发展,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就写信询问军情。司马懿在回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破之必矣。”诸葛亮志向大而不能预见机会,多谋略而少决断,好用兵而没有权变,攻破他是必然的了。司马懿的评价,明显带有安抚朝廷君臣的政治考虑,所以与诸葛亮死后,他发出的“天下奇才也”这一句自然流露迥然不同。但是,其中“好兵而无权”这一句,特别值得注意:喜好用兵而没有权变,这不正好同陈寿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含义完全相同吗?他的三弟司马孚,此时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呢?据《晋书》卷三十七《司马孚传》记载,他当时是曹魏的度支尚书,负责全国军政经费的安排,特别是前方军费的筹措,是朝廷军机重臣之一。可见他向司马懿询问战局,既有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必要性,更有代表朝廷了解军情的急迫意向。司马懿当然清楚老弟的用意,所以要对战局做出极为乐观的回复。由于有这样的政治背景,司马懿的复信,就不再是兄弟之间的私密交流,而是肯定会在朝廷上公开宣布的前方战报。这段文字之所以能够写入《晋书》,就是明显的证据。

这样一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陈寿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语,特别是缺乏应变才能的负面评语,就更是非做不可了。首先,司马懿是与诸葛亮亲自鏖战了四年之久的当事人,又有二十多年的丰富用兵经验,他的评价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你陈寿能不采纳吸取吗?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司马懿,早已被西晋武帝司马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在皇家宗庙居中的神位上庄严供奉了。所以司马懿的评语,更上升到高祖宣皇帝,开金口发玉言钦定的政治高度,不仅具有权威性,更具有神圣性。在西晋王朝担任国史编撰官的陈寿,对如此高度敏感的文献资料,有胆量不尊重吗?除了将其老老实实写进诸葛亮的传记,他还有第二条路可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