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石亭凯歌(第2/5页)

前年曹丕病重时,选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即曹真、陈群、曹休和司马懿。但是曹丕咽气之时,四大臣中唯有曹休,留在淮南战区没有到场,加之他又看不起首席辅政大臣曹真,所以心中非常不满。但是,令他更加不满的事还在后面。曹叡登基后,不久就打破辅政体制,以便君权独揽。他把曹真派到西面的关中战区,把司马懿派到南面的荆州战区,只留下一个性格温顺的文臣陈群,在京城辅佐自己协助打理政务。曹真一到关中,就在街亭一战,把诸葛亮的大军打得退了回去;司马懿一到荆州,上庸一战,也擒杀了密谋叛乱的将领孟达。在外镇守的三位军界大腕,有两位都建立了大功,唯独自视甚高的曹休,却还是两手空空。心情极度失落的他,恨不得马上打个大胜仗来挽回脸面,所以很快就上了钩。《周鲂传》还记载,周鲂本来的指望并不大,说是“若以万兵,从皖南首江渚,鲂便以为内应”。曹休能够带领一万兵马,从皖县向南到达长江边,周鲂就满意了。却没有想到对方出动的兵马,根本不是一万,而是整整十万,曹休急于立功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那边曹休取道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直扑皖县而来。这边孙权看到上钩的鱼如此巨大,不敢怠慢,便委派军界头号精英陆逊为大都督,也就是前线各军的主帅,指挥六万雄兵,前去捕捉这条大鱼。至此,我们的主人公陆逊,正式披挂登场。

当时的陆逊,驻守在上游荆州的军事重镇武昌,即现今湖北省的鄂州市。他从武昌扬帆东下,奔赴皖县,一路都在思考迎战曹休的用兵方略。陆逊用兵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战之前深思熟虑,所以孙吴前一任主帅吕蒙,对他有高度评价:“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这一评语见于《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此处的“意思”,即预料和思考,是动词而非名词。在上一节《猇亭奇功》中,我们已经领略到他的这种用兵特点。此番迎战强敌曹休,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深思熟虑呢?他能够唱好这出大戏,捍卫他主帅型名将季军的荣誉吗?

陆逊一接到命令,就知道这出大戏不好唱。为什么不好唱?因为优势明显在对手那边。

对手的优势在哪里?一是在数量上。足足十万人马,几乎是自己兵力的两倍。二是在地理上。皖县虽然属于我方控制,却位于长江北岸。而对手的大后方就在长江北岸,到皖县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对方既容易进攻皖县,又容易保障后勤支援。三是在战果期望值上。对方的期望值非常灵活,战果大一点固然更好,小一点也能将就。

自己的劣势,也在上面三点上。一是兵力只有六万人马,几乎只有对手的一半。二是自己的大后方,是在长江的南岸,对前线的支援,明显要比对手吃力。三是自己的战果期望值,只能大,不能小,缺乏灵活性。为什么只能大而不能小?这留到下面再说。

大戏确实不好唱。但是,不好唱也要唱,而且还要唱好,这才是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英雄本色。放在现在,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实,唱好这出戏,陆逊还是有底气的。底气在何处?就在于他用兵的拿手本领上,具体说来是两个能够和充分:一是能够在动手之前,充分做到深思远虑,绝不盲目轻率。二是能够在作战中,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孙子·地形篇》中早就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懂得这一点并且用在战争当中的,必定胜利,否则必然失败。上一节讲他鏖战刘备,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他这两方面的用兵本领。那么此番他激战曹休,又会怎样来展现自己的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