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与“更惨”敬答谢蔚明先生(第3/4页)

去年的一篇拙作写道:

清末新政“首要的是为经济发展奠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50 其他经济事业发展也比较顺畅。主要的一条是政府不再愚蠢地坚持以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垄断经济为路向,扶植和奖励私人资本,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加上工资和原料低廉;市场广阔;这些有利因素足以抵消其他制度性缺陷带来的不利因素(如贪污腐败和政府效率奇低等)的影响。”

这一制度因素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民国。从民国初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但总的说来,经济仍持续以较高速度发展。1912—1936年间,尽管有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中国工业年均仍增长9.2%。1912—1920年,更高达13.8%。51 原因是北洋军阀政府继承新政的经济自由制度,且有所完善。1927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虽然开始扶植官僚资本,但尚不足垄断国民经济。”52

这里既充分肯定20世纪上半叶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在内的几代政府的经济成就,又严肃提出了制度的决定性作用。笔者所以说国民党确立被毛泽东痛斥为“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主义”独裁专制统治,带来“更惨”的后果,正是从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出发的。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在政治制度建设上确实乏善可陈,但是除袁世凯统治时期外,它保持了三权分立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都只能在运作中逐步完善,消灭自身的种种污秽。20世纪20年代的国会留下了贿选总统的很不光彩的记录,但有各省、市议会和强大的民间团体在,有当时比较充分的言论自由,在内外压力下,通过改选和重组,这些污秽完全有可能在民主政治的运行中逐步消灭。而国民党则消灭了这样的基本框架,不但没有独立的国会,还实行“党化司法”,取消司法独立,实行“党国”不分的专制制度。这是往后倒退,退回到前现代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勋之一是推进了清末新政开始的言论和集会结社自由的进程。新文化运动既是这一自由制度的成果,又是这一制度在20世纪中国的巅峰。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历史罪恶之一是基本上摧毁了言论和集会结社自由的制度。北京政府时代侵犯自由的事也时有发生,但言论结社自由的基本制度毕竟还在。国民党则以“国民革命”的名义,从在广州开始,就公开践踏新闻和言论自由;实行“党化教育”,控制和毒化人们的思想;接着变本加厉,全面取消学术和言论自由。至1934年它竟然规定:凡文艺及社会科学图书杂志,出版前必须“将稿本呈送(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申请审查”!53 与此同时,制造了不少以言治罪的文字狱。在这一领域,它倒退至接近大清帝国最黑暗的年代了。

先生高寿,一定对国民党的全面腐败记忆犹新,这是专制统治的必然恶果。没有民主、自由和保障自由、民主的法治、宪政,现代社会自我更新的机制就被摧毁,政党和社会的黑暗面无由自我纠正,从而敷设了走向极端腐败甚至自我毁灭的道路。说声“更惨”有什么错?

诺贝尔经济学奖1998年得主亚玛蒂亚·森说得好:“确定无疑的是,在正常运作的多党民主制中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饥荒。”54 先生是老报人,应该知道1942年夏至1943年春河南大旱引发的一桩镇压报刊的事件。1943年2月2日《大公报》刊登该报记者所写的《豫灾实录》,第二天又发表该报总编辑王芸生的述评:《看重庆,念中原》,揭露在县衙门威逼下,农民卖田、卖人甚至饿死还要纳粮的悲惨现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竟立即下令《大公报》停刊三天!据老蒋的秘书陈布雷透露,原因是蒋介石看报后勃然大怒,“(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说是省政府谎报灾情……‘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嗷嗷待哺’等等……是谎报滥调,并且严令河南的征收不得缓免。”结果是300万人活活饿死,占该省人口十分之一!55 这就是“一个领袖”独裁专制的后果。说“更惨”不是挺符合实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