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垓下之战

垓下古战场,在今安徽省固镇县和灵璧县之间的淮北原野上。

汉五年(前202)十二月,由陈县撤退到这里的项羽,决定倾其全力,与刘邦作最后的决战。经过长达五年的消耗战,项羽丧失了大部分国土,失去了几乎所有的盟国,境况日益恶化。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补充,集结在项羽手下的楚军,仍然有十万之众,楚军最精锐的核心力量,跟随项梁、项羽渡江北上的江东子弟兵依然健在。

在项羽的统领下,楚军始终旗鼓整齐,军纪严明,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楚军将士,视项羽为军神,项王在,楚军军威在。项王击鼓,楚军奋勇进击,项王鸣金,楚军从容收兵,只要项王的大旗不动,楚军磐石不移。八年以来,在项王的统领之下,楚军速战速决,百战百胜,多次以少胜多,全歼秦军于巨鹿,大败汉军于彭城,在大规模的野战中,从来所向无敌。

自从彭城之战以来,刘邦始终回避与项羽决战,用坚壁固守的方式消磨楚军,用后方骚扰和开辟侧面战场的方式分散楚军,一直使项羽疲于奔命,不能堂堂正正地在野战中交战一场。如今,撤退中的项羽选择了一望无际的垓下平野,以沱河南岸的垓下城为据点[9],分军布局,摆开决战的阵势,迫使刘邦军不得不前来应战。

在不利中撤退到垓下的项羽,得到汉与诸侯联军从各个方向逼近垓下的消息后,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他心中的激情再一次燃起,他期待已久的决战终于到来了。项羽眺望阳光下的旷野,凝视飘扬的战旗,耳中似乎已经听到千军万马的呼喊,恍惚中他似乎已经看到,命运之神再一次降临,楚军将获得又一次堪比巨鹿和彭城的大捷。

最先出现在项羽视野中的敌军,是韩信所统领的齐国军团。齐国距离楚国最近,此时的韩信军,已经占领了楚国首都彭城,三十万大军,一部沿泗水南下,大部渡过濉水,从东、北两个方向压迫过来,将楚军东去进入东海郡的线路截断。由陈县方向尾随而来的刘邦军,与渡淮北上的英布、刘贾军会合,从西、南两个方向包抄而来,也是近三十万大军,力图与韩信军相会合围。

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吃足了苦头,从此不敢再与项羽正面对决,得到彭越的支援,在忍耐坚守中苦熬了五年,终于在韩信开辟北方战场的辉煌胜利中迎来了转机,取得了战事的主导权。不过,追击项羽到固陵,孤军稍一突出,马上遭到项羽的沉重打击,不得不以重大让步换取韩信和彭越的军事支援,教训可谓是刻骨铭心。

刘邦善于总结经验,修正错误,经过彭城之战,他自知没有能力指挥数十万大军展开野战。他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能与项羽单独力斗。刘邦有识人之明,尽管他对已经尾大不掉的韩信不放心,他还是清清楚楚地懂得,与项羽的决战,只能交由韩信指挥。垓下之战前,刘邦主动隐忍退让,退居二线,将汉与诸侯各国联军的指挥权,交与韩信,他的心思,更多地放在战后诸种事宜的处置上。

韩信自加入刘邦军以来,如雾豹出山,风鹏腾空,灭三秦,取西魏,下赵降燕,征服齐国,所建的奇功可以用一句话道来:一手打下了半个天下。不过,对于踌躇满志、独步天下的韩信来说,没有与项王正面交过手,始终是一种遗憾。当他从刘邦手中接过联军的指挥权时,他只是平静地想到,完满将如何实现?

韩信在项羽身边多年,对于项羽的为人用事,特别是项羽的带兵作战之道,不但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而且做过理性的得失分析,第一次面见刘邦时有名的“汉中对”,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无不一一中的。不过,这一次毕竟不同。这一次是项羽与自己的直接对决,不但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