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蒯通说韩信(第2/3页)

韩信深为蒯通的话所触动,沉默良久后,终于动情地回答道:

“汉王待我甚为厚道,用他的车马承载我,用他的衣服暖和我,用他的食物饱育我。我听说,乘坐他人的车马就要与他人共患难,穿戴他人的衣服就要与他人共忧愁,食用他人的食物就要与他人同生死,我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蒯通道:“足下自认为与汉王相处友善,以为由此可以维系封王的万世基业,臣下以为误矣。想当初,张耳与陈馀还是布衣贫民时,同生死共患难,结为刎颈之交。巨鹿之战时,因为张黡、陈泽的事情,有误解而生怨恨[2]。到了田荣自立为齐王时,陈馀借齐兵攻击张耳。张耳被迫弃国逃亡,投奔刘邦,不久借汉兵东下,在泜水河畔诛杀陈馀。曾经一体同心的二人,如今身首分离,成为天下的笑料。张、陈二人的友情,可以说是至善至深,后来竟闹到势不两立,最后竟落到自相残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一句话,祸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

蒯通说到这里,话锋再次转回到韩信与刘邦的关系上来,说道:

“如今的足下,希望信守忠信之道,求得与汉王友善相处,这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几乎不用计量就可以看得清楚,足下与汉王的交情,比不上当初的张耳与陈馀,而足下与汉王的矛盾,已经远远大于张黡与陈泽之死的事情。所以,足下自认为汉王一定不会危害自己的想法,臣下也以为误矣”。

韩信无语。

蒯通继续说道:

“历史有教训,战国时代,越国大夫文种在危亡之际挽救国家,辅佐越王勾践复仇称霸,胜利后死于功成名就。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以交友而言,足下与汉王,不如张耳与陈馀;以忠信而言,足下与汉王,不如文种与勾践[3]。这两件事情,都值得足下观望审视,望足下深思。”

“臣下听说,勇略震主的人危及自身,功劳盖世的人得不到封赏。请允许臣下陈说大王的功劳,大王西渡黄河,消灭魏国俘虏魏豹,攻取代国擒拿夏说,出井陉口诛杀陈馀,然后攻略赵国,降伏燕国,平定齐国,消灭二十万楚齐联军[4],击杀龙且,胜利接着胜利,捷报连着捷报,这是功劳天下第一,武略世间无二,人世间无人可比。如今的足下,头顶震主之威,手挟不赏之功,归附于楚国,楚国不敢相信,归附于汉国,汉国震恐不安,处境如此的足下,难道还有可以投奔屈居的去处吗?足下名满天下,身在人臣之位而有镇主之威,在下为足下思量,实在是危险啊。”

韩信一直默默听蒯通陈说,心绪纷扰不宁而有些失神。待到蒯通的话结束好久以后,他方才回过神来。他谢过蒯通,低声无力地回答说:“先生请到此为止,我仔细考虑后再答复先生。”

过了好几天,韩信没有给蒯通答复。蒯通再次请求面见韩信说:

“能够听取意见,是成事的征兆;能够反复计虑,是成事的把握。不能听取意见又不加谋虑,如此能够长治久安的事情,稀见少有。听取意见,能够不失一二,就不会被花言欺骗;反复计虑,能够不偏离关键,就不会被巧语迷惑。安于当奴仆的人,就会失去做主子的机会;满足于升斗小吏的人,就会失去做万石卿相的机会。所以说,行事果断,是智慧的体现;犹豫不决,是成事的障碍;计较毫厘小事,无视天下大局,认识已经清楚而不敢决断实行,更是成事的祸害。

“所以说,猛虎犹豫不动,不如马蜂毒刺出鞘;骐骥踌躇不前,不如驽马缓步徐行;勇士孟贲狐疑不决,不如庸人凡夫决断敢行。人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口不言,也不如哑巴聋子以手势示意。以上种种,都是讲贵在决断实行。事业成功难而失败易,时机难得而易失去。时机时机,失不再来。愿足下详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