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良反对分封六国后人(第2/2页)

刘邦答道:“不能。”

张良放下一根筷子说:“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一条理由。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而封商朝的后裔于宋国,是估量自己有充分的把握能够获取商纣王的头。眼下大王能够获取项羽的头吗?”

刘邦答道:“不能。”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二条理由。周武王进入殷商的都城,表彰智者商容的故里,释放被监禁的贤人箕子,为圣人比干的坟墓增土。眼下大王能够为圣人的坟墓增土,表彰贤者的故里,过智者之门而施礼致敬吗?”

刘邦答道:“不能。”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三条理由。武王克商后,曾经打开殷的钜桥粮仓和鹿台钱库,分发粮食和财物与贫苦百姓。眼下大王能够开府库、散粮钱与百姓吗?”

刘邦答道:“不能。”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四条理由。周灭商以后,废弃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干戈,用虎皮蒙盖,以此向天下宣示不再用兵打仗。眼下大王能够偃武修文,不再用兵打仗吗?”

刘邦答道:“不能。”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五条理由。周武王将战马放在华山的南面休息,用来宣示不再使用。眼下大王能够让战马休息不再使用吗?”

刘邦答道:“不能。”

于是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说:“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六条理由。周武王将挽牛放在桃林寨的北面休息,用来宣示不再运送粮草辎重。眼下大王能够让挽牛休息不再搬运吗?”

刘邦答道:“不能。”

张良再放下一根筷子说:“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七条理由。”

话说到这里,张良语气转缓,继续说道:“当今天下的游士们,与自己的亲人离散,抛弃祖上的坟墓,远离乡里故旧,前来跟随大王,日夜向往的,无非是要得到一块封赏之地而已。如果复兴六国,分封韩、魏、燕、赵、齐、楚的王室后裔为王,天下的游士们将回归故乡,效力于故国君王,与亲人团聚,与故旧相依,守护祖先的坟茔而安土重居。如此一来,大王还能与谁一道夺取天下?这是不可以分封的第八条理由。”

于是张良再放下一根筷子,然后将手中剩余的筷子一起放在八根筷子的那边,提高了语调说道:“如今的天下,唯有楚国最为强大,如果六国再次屈服追随楚国,大王如何可以使唤得动他们?所以说,如果采用分封六国后人的建策,大王的事业定将烟消云散。”

从张良开始说话起,刘邦就一动不动地专注倾听,神情由惊诧而愤懑,除了口中含糊不清地吐出七八个“不能”以外,惊诧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待到张良停了下来,刘邦宛若从梦中惊醒,一口将尚未嚼烂下咽的食物吐了出来,高声骂道:“臭儒生,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

省悟了的刘邦,马上下令销毁已经制作好的印章绶带,撤销分封六国王室后裔的计划。

我读史书到这里,不禁有所感叹。郦食其出身贫民,是狂生策士,他主张恢复六国,分封六国后人,重建六国王政,出于唯利是图、纵横捭阖的谋略,不难理解。然而,张良是贵族中的贵族,在他的身上,处处显现古来贵族社会的遗风,在他的血液里,积淀着古来贵族世家的血统。而正是张良,坚决地反对恢复六国王政,明确地拒绝贵族社会的复兴,他的思虑,毫无疑问出于对时局的准确把握,对取胜的周密算计,不过,在这些现实的考量之外,我还感受到一种脱出自我的超越。

回想韩国灭亡以后,张良一心要为韩国报仇,不惜散尽家产。刺杀秦始皇失败,他接受了黄石公书,恍然开启了智者的天聪。秦末乱起,他在投奔楚王的路上遇见刘邦,豁然有人世间找到归宿之感。他追随韩王成恢复韩国,始终打不开局面。他又回到刘邦军中,处处如鱼得水……可以想象得到,曲折的经历、冷酷的现实,已经使他认识到灭国不可再兴,绝世不可重继,古来的贵族社会已经如落花随流水永远地逝去了。他的聪慧,他的天听,已经使他预感到新的平民社会的到来,而刘邦就是这个新社会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