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亡国之象(第6/10页)

平日里他义正词严,好为天下先,这让虞允文对他赞赏有加,觉得这是位精读历史、胸有热血的好男儿。于是在出使金国、为国为君争利的大关头,虞允文第一个推荐了他。本以为李焘必将慷慨成性,舍家为国。却不料李焘把这事儿想了想,说了一番非常具有逻辑的话。

“丞相啊,你派我去改约,金人一定不肯;金人不肯,焘必将与之以死抗争,那样—焘就死了。丞相此举实乃杀焘。必死之局,为什么一定要让焘去?”

虞允文觉得脸红。自己是一国之长,百官之首,居然没看清楚这人竟有这样的一面。失职啊,不应该啊!“李焘,滚到外地写你的历史书去吧!”

范成大则有另一番逻辑。

范成大,字致能,生于1126年,时年近五十岁。官职方面只是个小小的起居郎,如果说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话,那就是他的诗文。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一口答应出使,并且非常镇定。他说:“这次出使并不是为了开战,所以没有生命危险。但所提的内容有挑衅性,估计长期扣留是很有可能的,那就相当于长期出差在外,京城里的家小有陛下照料,我还担心些什么呢?”

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从普遍意义上讲,大家认为读史可以明志,可以提高灵魂质量,有利于成长为正面人物。却不料在这件事上,浪漫的诗人和严谨的历史学者对调了。所以,从古至今,激情永远都是人生第一要素。

按规定,范成大被提升至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察使兼侍读、丹阳郡开国公的位置,出使金国。按规定,他必须先向金廷通报出使的理由,到金国后,由金方陪同官员查阅有关国书,之后才正式举行进呈国书的仪式。

可未按规定的是,走上金国皇廷时,他的衣袖里藏着另一份国书,那才是他此次出使的真正目的所在。

这也是不得已。前面那些法定程序环环相扣,该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早就在最初阶段规定好了,别想钻空子。

如果他在第一时间报告说,有这样一份关于受书礼、河南地的国书,金国直接就会拒绝,根本提不到日程表上来。

当天,金国皇廷接待宋使的程序在按部就班地走着。完颜雍平静地坐在皇座上,似听非听,神游物外。这不奇怪,作为上位国的君主,他可以一言不发,可以大发雷霆,想怎样都随便,不必像南宋那边小心翼翼,时刻等着接招。

可是这一天注定了是他的郁闷日。本来觉得该收工了,突然间宋朝那个使者重新施礼,从袖子里拿出另一份国书,不等呈递,立即高声宣读国书内容。

范成大声音洪亮,申述南宋要求归还河南祖陵墓园地的理由,并质问两国已经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叔侄关系,那么仍然像从前一样行受书礼,这合适吗?

金廷一片寂静,紧跟着就爆炸了。别人不说,完颜雍腾的一下从皇座上站了起来。据史料记载,这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完颜和从前那些不一样,从来都雍容淡定、从容不迫。只是这时他真的气急了,这是对他、对大金国的极大侮辱!

女真人建国以来,都只是欺负别人,从没受过任何外来的蔑视。尤其是懦弱胆怯的宋朝人,今天居然敢自作主张,到他的皇廷来定规章制度。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完颜雍怒吼:“这朝堂上难道是你擅自献书的地方?从来没有一个使臣敢如此放肆!”他命令范成大自动收回国书,下殿请罪。

范成大不在乎:“此国书不奏达,我回去必死。与其有辱君命而死,不如死在这里!”

完颜雍大惊:“尽管你这样的少见,不过还是得守规矩,拉下去,老实请罪。”这时金殿上一片大乱,当皇帝怒吼时,每一个金国大臣也都开始咆哮了。范成大一介江南文臣,被淹没在一片怒火汪洋里,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