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最传奇将军(第6/8页)

萧琦长驱直入,破天险克名城,如入无人之境,让完颜亮非常惊喜。这一方面是他战力颇强,更多的是南宋军方集体堕落,以王权为首,临战即逃。

这时萧琦的部队跑得正欢,努力地奔向最重要的关口扬州,突然间,他的先头部队被狠狠地阻击了。地点是真州城北门外的胥浦桥。

胥浦桥在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北七里处,邵宏渊把自己的绝大部分部队都派到了这里,由三名将官负责,尽全力阻击金军前进。

这是开战以来所罕见的,在一片懦弱龌龊不知所谓的畸形败退大潮中,这显得非常醒目。不仅阻击,而且还出城阻击,这很有主动挑战的味道。

萧琦应对得非常果断,他命令全军压上,先是铺天盖地般的箭雨射击,压得宋军无法抬头,紧跟着大量的稻草被抛进河面,很快就没有河了,金军的铁蹄直面邵宏渊的部队。

邵宏渊是有一定硬度的,在十万金军的重压前,他一直坚持到三位领军将官全部阵亡,军队减员惨重,才下令退出战斗。

真州城是不能回了,那里的军力差不多全部顶到了胥浦桥,这时回去等于坐以待毙。邵宏渊率领残部退向海边。

获胜的萧琦也迅速脱离了战场,真州近在眼前,可他视而不见。他的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打通江淮通道,为后面完颜亮的中军主力夺取入江口。扬州才是他的目的地,真州以及前面的所有城池,对他来说都可有可无。

萧琦一路向前,直抵扬州。在那里他逼迫刘锜让步,把扬州城拱手让出。之后他穷追不舍,不仅想夺取入江口,还想趁机彻底击败宋兵主帅,消灭刘锜数十年威名,报当年顺昌城之仇。于是他追,一直追到了皂角林……

宋兵主帅制造了一生中最后一役胜利,同时逼迫完颜亮转移战场到上游的采石矶,为虞允文之胜奠定了基础。

回头说邵宏渊。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他打了一场很硬的仗,如果要形容一下的话,是硬得不能再硬了,不愧是韩世忠的兵!

可惜的是,他没有韩世忠的霸气,韩世忠一生不讲理,可总是赢!这是没法复制的,他像老领导一样能硬碰硬,却失败了。

金军没挡住,自己伤亡惨重,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个不合格的将军。国难临头,只知一勇拼之,往好里说,是精神可嘉;往坏了说……这根本不是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料嘛。

可是几年过去,这一场战斗的结果乃至于意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胜负结果变了,邵宏渊从失败者变成了胜利者。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步司统制官邵宏渊拒虏于真州之胥浦桥,获捷。”

很高明的文字游戏,亮点不只是最后的“获捷”二字,还有“拒虏于真州之胥浦桥”的“拒”字。单看这句话,明明邵宏渊以一城之众抗十万金军,使金军远离真州,连城门的边都没沾上。怎样,凶猛吧,偏偏还就是符合史实。

萧琦还真就没杀进真州城去。

看意义,这是南宋鼎鼎大名的“中兴十三处战功”中的第十战,成了永垂青史、万古流芳的英雄楷模事迹。究其原因,很多人会轻易地得出结论,比如几年后赵昚需要提升士气,要罗列出一些数字,而数字在中国古代最出彩的一般就是“十三”。

像《孙子兵法》十三篇、汉分十三州什么的。

所以要有“十三处战功”,并且赵昚他老爹有严令,谁都可以上榜,唯独岳飞不行,哪怕已经平反昭雪了,仍然不行!

所以东拼西凑,无中生有,把邵宏渊给弄进去了。那么请问,为什么芸芸众生,三十余年来无数的战役,一个小小的邵宏渊能排进这前十三名,能和中兴名将如吴氏兄弟、韩世忠等比肩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