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痛烈人生 屹立不倒

他儿子,而且是最重要的那个儿子突然死了。

准皇储、开封尹、许王赵元僖。

非常突然,此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当时是宋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三年的十一月间,元僖这一天正常上班,可是刚刚坐在早朝的候见室——殿庐里,就觉得难受,难受刚开始,立即就支持不住,马上回家。赵光义随后赶去,元僖已经躺在床上了。他叫儿子,元僖还能回答,可是极短的时间之内,元僖就死了。

年仅二十七岁。

赵光义亲眼目睹儿子死去,他悲痛欲绝,抱尸痛哭,史称“左右人等不敢仰视”。这一瞬间,所有的闲情都离他远去,所有的帝王心术,以平和安稳的外表镇慑中外的假象再也没法维持,他只是一个衰老、伤病的父亲……晚年丧子,历史可以作证,这一年他五十四岁了,真的已经到了晚年!

何况这个儿子不比寻常,元僖勤恳努力,仁义孝顺,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和父亲一条心(不像老大),在开封府办公五年,工作上没出过半点差错,和朝廷里的主要大臣更是关系融洽,眼看着一天天成熟,正在变成父亲的好帮手,却突然间死了。

万分的舍不得,但是终究还得放下儿子的尸首。为了追念,赵光义追赠元僖为太子,定谥号为恭孝,但是这算得了什么,父子至情,永难割舍,皇宫里的近臣们发现,皇帝整夜流泪,徘徊不睡,他写下了《思亡子诗》,反复吟咏,还给他们传看。

皇帝真的很悲伤!

但是转眼之间,皇宫里就传出了新的命令。把元僖主管的开封府、许王府内的各级人员销职查办;把元僖的妾张氏赐死,其父母的墓地捣毁,亲属流放,左右人等杖决免职;再把元僖的太子级葬礼下诏停办,降到只以一品官的卤薄出殡。

落差太大了,悲伤的父亲发疯了?

一切都因为追查。元僖的死法,落在对药品,尤其是毒酒非常有研究并且实践过的赵光义的眼里,特征实在是太明显了。

立即追查,重案特办,他派出了必需的御史之外,又命令皇宫里最神秘、最有权,军、政两把都抓的大太监王继恩也亲自出马。还记得这个人吧,就是他在赵匡胤死的那天晚上,把赵光义领进的皇宫。

案子迅速告破,赵光义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东西,并且立即开始了发泄。其内容,就是上面那些突发的转变。至于为什么会那么搞,按照传统,内幕被分成了正史版和笔记版。

先看正史版,这是规矩。但是它太短太枯燥,只有原因及结果,整个过程全部缺失。主要的内容出自《宋史·宗室二·元僖传》。那里面说,元僖死后,有人说,元僖有一个宠妾张氏,很霸道,仗着元僖的宠爱,不仅经常把仆人打死,而且还给她的父母修坟,超越了制度本分。

因为这个,赵光义大怒,派王继恩去查办,张氏被勒死,坟被砸破,她身边的人以及亲属都跟着倒霉。其余的内容就非常大路,直接和开封府、许王府的官吏任免流放挂钩,一点都不波及死亡本身了。

综上所述,结论似乎就是因为那个张氏的一点卑劣的小性子,加上对她父母的孝心,赵光义就把一大堆人都牵连进去,并且把儿子的葬礼降格。

当然这太搞笑,宋人又在《资治通鉴长编》里加了点补充,说是“又言元僖因误食他物得病,及其宫中私事。”

什么东西吃坏了,还有了点他家里的私事。什么事?再翻书,在《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里的《太宗皇帝·诸王事迹》里又有点发现。说是赵光义大怒的时候,要把元僖的官吏都抓起来严加审问,一定得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这时,一位官员找了个机会,对皇帝小心翼翼地说了番话,把事情遮了过去。

左谏议大夫魏羽,他举了个例子。说陛下,当年汉武帝的太子,也就是戾太子,偷他父亲的兵权谋反。汉武帝对他的帮凶也不过就是抽了几鞭子而已。现在许王的罪没越过戾太子,对他的部下,也应该更宽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