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风雨欲来,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第4/11页)

此外,刘肇十分注重德教风化,提倡以德治国。居巢侯刘般去世,按照规定,应该由长子袭位,刘恺坚持让弟弟刘宪继承爵位,自己则开始了逃亡生涯。有官员认为刘恺这样做违反了朝廷规矩,上奏刘肇请求收回刘恺的封地。刘肇仔细看过奏折后不仅没有批准,反而下令为刘恺保留封地,等他回来。十几年过去,刘恺还是没有回来,有官员旧事重提,再次请求刘肇收回刘恺的封地。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曰,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刘恺为了自己的兄弟而放弃爵位,证明他有一颗乐善之心,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善举。为了助长这种良好的礼让之风,实在不应该收回刘恺的封地!”刘肇非常同意贾逵的意见,于是下诏:“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不仅同意刘宪袭位,而且召回刘恺,封他为郎。

刘肇办事讲究公平、公正。窦宪预谋造反的事情败露后,牵连了一大批人遭遇牢狱之灾,班固就是其中之一。造反的事情原本与班固毫无关系,但他是窦氏幕府人物,因此遭到株连,罪不至死但也被免了官。洛阳令种兢因与班固有私仇,抓住这个机会将班固下狱并致死。汉和帝知道了实情后,下诏谴责了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刘肇为人宽厚,以德服人,如果一定要说他有哪些过错,那就是他太信任宦官郑众,为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郑众,字季产,南阳郡犨县人,汉章帝时,以小黄门迁中常侍。汉和帝时加位钩盾令(御花园管理员),由于不依附外戚,一心忠于王室,郑众受到和帝的信赖。和帝扳倒窦氏一族离不开郑众的出谋划策,和帝能亲政也有郑众的功劳,理应获得奖赏。刘肇掌权后,升任郑众为大长秋(皇后近侍官首领)。这本来也不算多大的事,但情况不妙的是刘肇在精神上太依赖郑众,无论大事小情,甚至国家大事他都要征求郑众的意见。这样一来,以郑众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开始发展。公元105年,汉和帝刘肇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刘肇去世,皇后邓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站在权力中心的女人。刘肇的身体一直都不好,经常卧病在床。也许是因为身体的关系,和帝的儿子连续夭折,前后多达十余人,因此,后来出生的皇子都送到民间养育。和帝驾崩后,邓绥将长子刘胜、幼子刘隆接回宫中。长子刘胜身体也不好,不适合继承皇位,邓绥就立才刚刚满百天的刘隆为太子,连夜登基,为汉殇帝,邓皇后升为皇太后。才满百天的刘隆当然无法治理国家,一切事物由邓太后处理。

邓绥是南阳新野人,“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一的邓禹的孙女。邓绥家里一共有兄妹五人,她排行老三,是家里唯一的女孩,所以父亲邓训对她十分宠爱。邓绥从小就聪慧过人,五岁那年,已过花甲之年的祖母给她剪头发,结果一不小心刺伤了她的额头。邓绥没有大哭大闹,脸上还露出高兴的表情。服侍她的丫鬟问邓绥:“难道不觉得疼吗?”邓绥说:“怎么会不疼呢?可是祖母是因为喜欢我才会给我剪头发,人上了年纪,这样的事是难免的。如果我大哭大闹,祖母一定会自责。”

邓绥跟别的女孩不一样,不喜欢女红,反而喜欢读书。父亲邓训对她这个爱好很支持,在邓绥稍微长大一点后,邓训经常跟女儿商量一些政治上的事情。

邓绥十二岁时入宫,和她一同选中的还有阴孝和。阴孝和与阴丽华是亲戚关系,阴孝和的曾祖父是阴丽华的哥哥,按辈分讲,阴孝和算是汉和帝的表妹。在入宫前一天,邓绥的父亲突然去世,守孝三年后邓绥才正式入宫,次年升为贵人,此时阴孝和已经升为皇后。邓绥与阴孝和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阴皇后恃宠而骄飞扬跋扈,邓贵人低调内敛言行谨慎。她的谦逊赢得了皇帝的喜爱,但同时也招来了阴皇后的嫉恨。阴孝和心眼比较小,不能容忍别的女人和自己共同分享一个男人,于是开始对刘肇进行死缠烂打,结果把刘肇搞烦了,跟她大吵了一架,把阴孝和气得跑回了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