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赵王领军向楚地,秦王洛阳理大局(七)(第2/3页)

言罢,皇帝遂下令,撤去增调甲士,恢复寻常宫禁。

随后又下令,大开宫门,并传令曰:吏治整顿一日不停止,宫门一日不闭,但凡有意欲入宫者,文谏也好武谏也罢,朕恭候之!

大唐皇帝的宫城,自那日起,前门大开。

却无一人擅闯宫城。

此事传遍洛阳,有坊间效仿之,夜不闭户。

民无一家失窃。

连往日屡有活动的盗贼,也绝了踪迹。

民风因之大化!

在不良官员日夜苦思如何抱团保全自身,使用各种手段与朝廷为难时,那些为官清廉,忠心拥护朝廷的官员,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该有的气概。

他们日日坚守本位,即便是到了休沐之期,亦在官署坐镇,面对那些对政事敷衍对待、虚以委蛇的同僚,他们愤然起身,指鼻唾骂。这些帝国良臣,白日勤于政事恪尽本职,夜里则拟写奏章为国事出谋划策,更为吏治整顿之事据理力争,以表拥护之心。

在洛阳官场,一时间再度兴起一句话,那是良臣与奸佞对骂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耻与贼相识,不与寇同生!”

——这句两川之役时,王师将士用无数鲜血向两川乱军表达出来的话,如今再度在朝堂上现身,成为良臣们激励自身,并且与奸佞对阵的有利武器。

在吏治整顿进入中期以后,也是新旧两股势力争斗最白热化的时候,皇帝的御案上,每日都会摆起高高两摞册子,一摞指责吏治整顿,一摞拥护吏治整顿。

这两摞册子,随着时间推移,高低之别渐有变化。

后者的高度日复一日高于前者。

册子前处理政事的皇帝,眉头也日渐一日舒展。

许多依附奸佞的朝臣,渐渐脱离原本阵营,那些处在中间地带的官员,逐日加入到拥护朝廷大策的立场上来。

回忆到这里,康义诚的眉头紧紧皱起,心头如同火烧。

在察觉到局势不利的时候,他们并非没有采取相应措施。

在汴州拦截刑部官员与太原罪官的行动失败后,康义诚和很多官员一样,都敏锐意识到,随着他们在这件事上输给一王二相三司,他们的整体气势也都落入下风——说到底,那是新旧势力实力的碰撞。

但让康义诚等人欣喜的是,赵王在彼时出现在了汴州,表明了他的态度。

接连受挫、形势不利的官员们,无不意识到仅靠他们自身的抱团,已经很难再压倒一王二相三司,于是纷纷投向赵王,希望借助赵王与秦王之争,以赵王为首,再次组织起反攻反扑之势,甚至在赵王需要他们交上投名状的时候,大多数人也没甚么迟疑。

不仅洛阳如此,诸道藩镇州县也是如此。

然而好景只是昙花一现,赵王虽然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风,但这阵风很快就过去,旧势力许多时日不曾有所动作,就是把希望寄托在赵王身上,谁曾想赵王突然间就领兵出征。

旧势力浪费了时间与精力不说,连最后最该爆发潜力反扑的时机,也错过了。

赵王离开洛阳后,大理寺、刑部拿人的速度,比先前更快更猛,而且查出的罪证一个比一个准,让旧势力根本反应不及,还没有甚么举动就被陆续投入大狱。

等所有人都意识到极度危险的信号时,身边已经没多少人。

就如现在的康义诚,只身坐在屋中。

屋外阳光刺眼,康义诚心头怒火正炽,他忽的一巴掌拍碎小案,站起身来,面色狰狞道:“等你援楚归来,某等可还有骨头剩下?跟秦王一比,你就是个废物!”

他大步出门。

屋中顿时空无一人。

……

崇文殿。

一阵爽朗笑声绕梁不绝。

除了李嗣源、李从璟,安重诲、任圜、冯道、李琪等四名宰相都在,安重诲由中书省转任枢密使,算是回归老本职,冯道以其博学接任中书令,任圜兼任工部尚书,李琪兼任御史大夫,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新晋宰相,门下省侍中李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