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玉座珠帘 第三十三章(第6/16页)

当然,皇帝这时所看到的是户部的奏折,其中也曾提到当年奏准的原案,洋税除了用作担保左宗棠西征军费所借的“洋债”以外,所余的四成,专户存储,预备将来筹办海军。此是经国的百年大计,关系异常重要,恭王唯恐皇帝还不能有此深远的考虑,特为面陈雍正年间的故事。

世宗在位的时候,综核名实,凡是不急之务,一概停罢,除了河防、海塘以外,没有什么“大工”。积余的款项,交存设在内阁之东的“封桩库”,末年积蓄到三千多万两银子,仓储粮米,亦可供二十年之用,此所以才有乾隆的盛世。提到“封桩库”,读过《宋史》的皇帝懂了,“啊!”他深有领悟,“没有雍正的封桩库,就没有乾隆的‘十大武功’!这是要紧的。”

“是!”恭王欣然应声,不觉就夸赞了两句,“皇上聪明睿智,将来必能媲美雍、乾,重开盛世。”

“内务府每年由户部拨六十万两,这案子是怎么来的呢?”

皇帝又问。

“是分两次定的案,同治四年,奉旨年拨三十万两,同治七年又加拨三十万两。”恭王答道,“按规矩说,是尽够用了!”

“既然够用了,为什么老要挪借呢?”皇帝问道,“借了还还不还哪?”

恭王始而默然,继而回答了皇帝后面的那句话:“还是没有法儿还了!只有不借。”

“当然!以后不准再借。”皇帝仍旧放不过内务府。由此开始痛责,说内务府的人“都没有天良”,而且“贪心不足”,富了还想贵,去年借大婚的名目,滥邀保举,声色俱厉地吩咐:“吏部以后决不能再徇私!太不成话了!”

恭王唯唯称是,他原希望皇帝亲政之初,就有这么一番表示,好让内务府的人知道,皇恩浩荡以外,也还有不测的雷霆之威,稍存警惕,略微收敛。但到皇帝说得有些激动,主张清理内务府的烂帐时,恭王心里不免发慌,内务府的烂帐何能清理?一抖出来,牵涉太广,甚至慈禧太后的面子上,也会不好看,因而不能不想办法拦阻。

“内务府积重难返,许多流弊,由来已非一日。糜费自然有之,‘传办事件’稍微多了些,也是实情。”恭王停了一下又说,“皇上亲政伊始,相与更新,内务府上上下下,必能洗心革面,谨慎当差。”

“传办事件多了些”这句话,皇帝自然明白,这一来就不能再往下说了!他想了一下问道:“现在两位太后的‘交进银’,每年是多少?”

“每年十万,端午、中秋各交三万,还有四万年下交。”

“两位太后,今后优游颐养,赏人的地方很多。我看,‘交进银’该添了!”皇帝说道,“虽不说‘以天下养’,可也不能让两位太后觉得委屈。”

这是所费无几的事,而且恭王已体会到皇帝此举,是希望慈禧太后以后少叫内务府办差,所以立即这样答道:“这是皇上的孝心,就算部库再紧,也决不能少了两位太后的用途。

请皇上吩咐一个数目,臣等遵旨办理。”

“我看加一倍吧!”

“是。”恭王回头向宝鋆说道:“你记着,马上叫户部补了进去。”

这个消息,很快地就传入深宫,两位太后对于皇帝的孝心,自然欣慰,不过慈安太后觉得用不了这么多钱,而慈禧太后则虽不嫌多,但觉得跟皇帝大婚、亲政两次“恭上徽号”一样,应该谦抑为怀,有一番做作。于是等皇帝在漱芳斋侍膳时,便表示不必增加。皇帝自然极力相劝,最后再是打了个折扣,两宫太后每年的“交进银”定为十八万,端午、中秋各交五万,年下交八万。

接着便谈起醇王的一个奏折——醇王管神机营管了十年以上,忽然上折,请将由八旗挑选而得,集中在神机营操练的禁军,仍旧拨归原旗,说是“以复旧制”。皇帝颇为困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摔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