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谁帮武则天夺权(第3/6页)

事情到这里,算是僵住了,与其说是废后问题,不如说是一大批被门阀士族压制的寒门官员,在废后的名义下大胆地造反了。一连几天,朝堂之上争论不断,长孙无忌一派人少但权重,李义府一派人多而权轻,双方陷入了僵持。这时候,又一个人意外地加入了,这个人就是在贞观时期打了一堆胜仗的名将李绩。

李绩为什么要帮武则天,原因很简单,李绩战功卓著,却也因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时一直遭到压制,论地位远不能与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临终前还对李绩不放心,将李绩贬出京城,又嘱咐唐高宗即位后立刻将李绩召回,以收揽李绩之心。但长孙无忌掌权,李绩一直不得抱负,连他的兵权也被长孙无忌收掉,所以借机和长孙无忌唱对台戏,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压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李绩公开宣称:“这是陛下家事,臣子无权过问。”一句话,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对废后的重臣褚遂良被贬,废后不可逆转。十月十二日,王皇后正式被废,31岁的武则天,从此母仪天下。而长孙无忌一派在这场斗争里,遭到了沉重打击,褚遂良、裴行俭等重臣相继遭逐。唐高宗也借机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长孙无忌也算识趣,此后几年,他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头著书,以图借此避祸,但祸终究还是避不了。褚遂良、上官仪等长孙一脉的重臣,在之后几年陆续被清除,到了公元659年,有人举报长孙无忌勾结太子谋反,礼部尚书许敬宗几次强烈要求追查,大批寒门官员纷纷跟风弹劾。众议汹汹之下,唐高宗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将长孙无忌发配到四川,随后褚遂良的官职被撤,长孙无忌的子女被流放岭南,长孙无忌本人自缢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谢幕,当然,导演就是武则天。

在这个过程里,给武则天出力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的李义府,一个是后来追查长孙无忌案件的许敬宗。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会投机,都是出身寒门,身后的名声也都是“奸臣”。说奸臣,一点都不冤枉李义府,他本人就是个伪善小人,人品也极其卑劣,“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由他而来。后来他专好贪污腐败,与儿女合伙卖官鬻爵,各类官职明码标价,仅借他母亲病逝的机会,就收了200多万钱的贿赂。但最后终于玩大了,在武则天皇后位置稳固后,因他臭名昭著,找了一条“谋反罪”,于公元666年被流放,死于流放路上。

而另一个“贰臣”许敬宗就值得商榷了。废后期间,他是紧跟着李义府上奏的人,为人最擅长见风使舵。废后之争白热化期间,唐高宗特意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可以说是废后事件的直接执行者,后来长孙无忌倒霉,也是他穷追猛打的结果,在武则天夺权的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开路急先锋。但这个人却有另一面:隋末农民战争的时候,他和魏征一起是窦建德的谋士,后又一道被俘归唐,魏征获得重用后,曾多次大力举荐他。贞观年间,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修史,当时他是著作郎,贞观一朝的实录以及隋末农民战争的记录,相当多都是他留下来的。如《隋书》《晋书》《太宗实录》,皆出自他的手笔,今天依然是研究那段历史的宝贵资料。他还曾跟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受命起草诏书。

在唐高宗当政时期,受到重用的许敬宗,做得更多的还是文化工作,当然被诟病的也不少。比如他受命修《姓氏录》,抬高武则天家族的地位,一直被人称作小人。但是他的《姓氏录》打破门第观念,按照政绩功勋来排定姓氏座次,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寒门子弟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彻底打开。他在做礼部尚书期间,改革科举的选拔方法,鼓励大批寒门学子参政,打破士家大族的垄断,甚至建议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文教,鼓励少数民族部落子弟学习儒家文化,这对于唐王朝的统一和巩固,都是有贡献的。而且许敬宗为人“性谨慎,常掩僚属之过” 。在当时的口碑,确实比李义府好太多。所以比起李义府最后被一脚踢开,他却终生显贵,于672年以太子少师身份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