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梁武帝时代的『世界蚕丝战争』(第3/4页)

但是在公元538年前后,事情却起了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北魏衰败以及中国北方的分裂。

北魏的末年,北方先有六镇起义,后有葛荣起义,然后是北魏朝廷被架空,最后分裂成了东西魏国两个政权,政局的动荡,让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变化。北方方面,割据北方西部的,是宇文泰的西魏政权,由于常年战乱,西魏所管辖的中国关中平原以及河西走廊地区,早就陷入了贫困,特别是柔然对于河西走廊的侵扰,让这条传统的商业道路走不通了。而且就是走通了也没有用,当时的西魏经济困难,人口锐减,农业尚且不能保证,工商业遭到的打击也就更沉重,那时候的西魏为了恢复生产,甚至把许多州县合并掉。因为当时西魏境内州县的人口减少太厉害了,比如西魏的重镇歧州,原来有10万多人,到了宇文泰建立政权的早期,竟然锐减到了5000多人,宇文泰还称赞这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足见当时西魏经济困顿之深。作为直接连接丝绸之路的国家,西魏政权的这种局面,对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都影响很大。

与西魏相邻的东魏,早期受到战争的破坏比较轻,可问题在于,东魏和西魏长期战争,两个国家的边境常年隔绝,东魏的手工业品是很难运输到西魏,并且通过西魏来出口的。这样一来,原来丝绸之路的主要供货地——中国北方地区,也就基本歇菜了。

当时中国南方的梁朝政权还算繁华,但是梁朝也有梁朝的问题。梁朝和丝绸之路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河西走廊,这时候的河西走廊,控制在新崛起的吐谷浑手中,而这时期的吐谷浑,又是西魏政权的铁杆,配合西魏对梁朝进攻,可以说是“敌国”。所以,梁朝的丝绸,一般是很难通过河西走廊输出。梁朝的外贸,在当时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东吴孙权时期,江南地区与西方国家的海路贸易就打开了,三国时期就有波斯商人在建康居住,到了梁朝时期,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海路贸易,也到了一个非常繁华的时代。可以说,在公元537年左右,这也是中国丝绸输出西方“最靠谱”的一条路线,即从中国通过海路到达波斯,再由波斯转运到西方。从上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中国政局的这些变故,这时期的中国,输出到西方的丝绸,比起正常的年景下降了三分之一不止。外加那个时代,造船技术有限,即使是与中国长期贸易的波斯商人,他们造船的能力也不足,主要是租赁中国的海船。众所周知的是,在当时梁朝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下,好一点的船只早就编入了军队,用于对北方政权的作战,如在公元537年,梁武帝萧衍大规模地征发沿海民船编入军队,扩充军力,雄心勃勃准备北伐。这不仅是对沿海老百姓的掠夺,更是对中国海上贸易的一次沉重打击,能够用于商业的船只因此大大减少,如上种种因素,中国丝绸在西方市场价格暴涨,也就不奇怪了。

在当时的中国政局下,丝绸出口的减少,对于中国来说还是小事,反正我们是以农业为主的,区区几个丝绸贸易的钱,在政府税收里算不上重点,大不了是少了点零花钱。但是对于西方来说,丝绸出口量的减少,对他们却是毁灭性的打击,就好比今天日本一天不进口石油,就很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的瘫痪,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欧洲人也要想办法,按照西方人的一贯本性,他们的主要办法就是打仗,其中的主角,就是此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

这位查士丁尼,对中国人来说很陌生,但是在整个西方世界,这都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皇帝。在查理大帝横空出世以前,他是西方最牛的皇帝,一是这时期的东罗马帝国国力强大,二是他个人赫赫武功了得,他在位40年,向西征服了意大利,占有了北非帝国,向北打败了日耳曼帝国,向东最终击败了波斯帝国,可以说罗马帝国最顶峰时期的疆域,几乎全在他的手里恢复了。东罗马帝国也是丝绸贸易的重要中间商,他们常年以来通过从波斯进口中国丝绸,经过加工后转卖西方,谋取了大量利润,丝绸的涨价,以及输入量的减少,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东罗马。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查士丁尼,正在雄心勃勃意图扩张领土,要扩张领土就要组建强大的军队,要强大的军队,就要有钱,要钱,就要打丝绸贸易的主意,要丝绸……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