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火箭(第3/4页)

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不仅给华军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资损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第4集团军参谋长卢巍上将回忆:“即使在(争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第一次战役中,苏军也比日本军队顽强,他们在被包围时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而胡琏则在私人信件中对他的敌人做了这样的描绘:“俄国人可不像日本人,他们在战术上已经被打败了,可还是不肯逃跑,必须一次一个的把他们杀死在半森林半沼泽地里”。蒋百里则告诉她的女秘书李孝贤:俄国士兵宁可在掩体里自爆也不向华军投降。在听过蒋百里的评价后,这位女秘书写道:“我们看到了俄国士兵的坚韧,如果他们指挥的更合理,将和我们势均力敌。多亏他们没有那样的领导能力。”

而在战斗过程中,苏联红军数量众多的技术装备同样令中国人吃惊。“敌军的装备一次又一次地使我们震惊”,一个中国军官在巡视战场后惊叹道。而这种震惊尤其体现在坦克上。红军的“T-34”坦克、“KV”坦克使中国人在装甲兵器上的优越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奇形怪状的苏联多炮塔坦克也给华军以深刻的印象。对此,作为中国坦克技术权威的钟离卫上将也不得不感叹:“一个陷入颠狂的民族怎么可能取得这样的技术成就。”

苏联空军在交战中的表现同样很引人注目(空军是斯大林很爱用来救急的军种)。战役期间,苏联红军的轰炸机始终都以数十架甚至数百架的规模不间断的对中国地面目标进行袭击。袭击范围不仅包括华军前线部队,也包括纵深的机场和工业目标。按中国方面的统计,在5月2日到6月20日,苏联空军共动用3700个架次对华军机场进行了1000多次袭击。虽然说在对中国军队的纵深目标的袭击中,缺少比较成功的战例。从6月23日起,遭到苏联远程轰炸航空兵袭击的还有蒙古和哈萨克本土的一些基地。但多数情况下,苏军的空袭由于没有战斗机掩护,加上编队呆板,在华军密集的高炮火力和性能先进的“披毛犀”战斗机拦截下往往损失巨大,而给华军造成的实际损害却非常有限。仅在6月27日一天时间里,苏联空军在对蒙古的袭击中就损失了上百架轰炸机。在南方的一次战斗中,苏联空军在损失43架轰炸机的情况下,仅凭借有限的自卫火力击落了5架中国“金丝燕”战斗机。如果考虑到双方飞机在性能上的差距,应当说苏联轰炸机飞行员干的还不错。和击落性能落后、得不到掩护的苏联轰炸机相比,中国空军与苏联战斗机的战斗却不是那么轻松。虽然大批“伊-15”、“伊-16”战斗机在速度、火力、机载设备上都大大落后于中国战斗机,苏联飞行员中菜鸟也太多,但在空战中,少数优秀的苏联飞行员仍能够驾驶这些老式飞机击落先进的中国飞机。而在遭遇苏联新式战斗机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受到的挑战更大。因此,在大量击落对方战斗机的同时,中国的战斗机损耗也非常严重。以第2航空队第51战斗机联队为例。在5月24日,该联队有第一流的“披毛犀”战斗机160架,从6月2日到6月25日,损失却有59架之多。

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东方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这些损失并不能算到他一个人的头上),现在的他,在压力下已经临近崩溃,只希望能够尽快的结束战斗。只要是能加快战斗进程的办法,他都愿意试一试。命令剩下的“天狼星”飞弹全部发射,其实就是他精神接近崩溃的表现。在战役已经接近尾声的情况下,他把这种划时代的先进兵器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早就大力开展了军用火箭的研究工作。中国军事当局为了寻求保证华军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占有军事优势的新式武器,很自然地就将注意力瞄准了火箭武器的研制工作。